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贫困一直是世界性关注的热点话题,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水平不断增长,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和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区域性贫困状况整体上得到明显改善,但农村贫困问题依然是扶贫的重点。与此同时,扶贫开发逐渐深入,贫困发生率下降速度逐年放缓,农村贫困问题开始出现新的特点,即贫穷群体结构改变、低收入群体财政状况薄弱,返贫困率高、贫困现象在家庭代际上传递等,使得减贫工作难度随之增加,扶贫工作进入艰苦奋斗的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普惠金融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2013年我国首次提出构建普惠金融体系,旨在向贫困地区和低收入群体提供金融服务,通过金融减贫的方式促其走出贫穷的困境,以期在2020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本文通过考察普惠金融和农村贫困的空间关系,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从空间溢出的角度实证分析普惠金融农村减贫效应。首先本文基于2010-2016年全国31个省(市)相关数据,采用3个维度共12个指标构建普惠金融发展指数以衡量各地区的金融普惠程度;其次为进行空间建模,利用莫兰指数检验普惠金融和农村贫困的空间相关性;接着根据空间模型选择和比较的结果,考察普惠金融与农村贫困减缓的关系和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贫困人口规模和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表现为贫困地区往往集中和连片,并有向西部地区靠拢的趋势,普惠金融发展程度较高地区集中在东部及沿海;(2)根据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发现,农村贫困和普惠金融发展均具有显著为正的空间相关性;(3)在整体上,发展普惠金融有利于农村贫困人口的减少,即较高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有利于减缓农村贫困,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析,得出普惠金融对本地区和相邻地区贫困减缓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现象,并且较直接减贫效应而言,普惠金融的间接减贫效果更为显著,但对西部区域减贫的效果并不明显。(4)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及财政支农支出对我国农村地区具有良好的减贫效应,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正,并且城镇化和财政支农支出对西部地区农村减贫的效果较为显著。最后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和缓解农村贫困状况的对策建议,为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解决当前我国农村贫困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政策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