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目的研究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治疗不同类型子宫肌瘤的安全性及疗效。2资料与方法2010年2月~2014年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介入超声科接受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的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根据纳入及剔除标准筛选后,入组本研究者共150例,肌瘤150枚,患者年龄30~44岁,平均(30.5±5.2)岁,肌瘤直径3.3cm~12.5cm,平均(6.0±1.9)cm。依据不同标准将肌瘤分组1)根据治疗前盆腔CE-MRI,将肌瘤按FIGO分型归为三类:黏膜下(0~2型);肌壁间(3~4型);浆膜下(5~6型);2)根据治疗前盆腔CE-MRI,将肌瘤按位置分成五种类型:前壁;后壁;宫底;侧壁;宫颈;3)根据瘤体均径d将肌瘤分三种:小肌瘤:d<5cm;中等大小肌瘤:5cm≤d<8cm;大肌瘤:d≥8cm。结果分析:①安全性分析:依据国际介入放射治疗协会针对介入治疗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制定的SIR分级评估法,将患者消融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分为A~F共6个等级,其中无任何不良反应及A、B两级不良反应,这三种情况均视为治疗安全,C、D级视为欠安全,E、F级视为不安全。1)分析治疗的安全性;2)分析不同类型、不同位置、不同大小、不同消融率的肌瘤治疗安全性有无差异。②临床疗效分析:通过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2年内各种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该技术的临床疗效。本研究根据国际肿瘤治疗UICC标准,拟定疗效评价标准:有效为瘤体缩小,FSR≥25%,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恢复至正常人水平或改善;无效为瘤体缩小,但FSR<25%,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或严重。1)指标变化分析:肌瘤体积缩小率,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问卷评分,患者贫血情况;2)疗效分析;3)分析不同类型、不同位置、不同大小疗效差异;4)肌瘤复发率。3结果第一章:安全性分析1.1一般情况:黏膜下肌瘤28枚(0型6枚,1型10枚,2型12枚),肌壁间72枚(3型27枚,4型45枚),浆膜下50枚(5型27枚,6型23枚);前壁肌瘤50枚,后壁48枚,宫底33枚,侧壁16枚,宫颈3枚;小肌瘤48枚,中等大小肌瘤83枚,大肌瘤19枚。1.2安全性:150例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消融,生命体征平稳。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安全性为98.7%。1.3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150例患者治疗后,148例患者为无任何不良反应或为SIRA、B级不良反应,2例患者为SIR C级。1.4不同类型、不同位置、不同大小的子宫肌瘤之间SIR分级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消融率的高低与不良反应的SIR分级无明显关系。第二章:疗效分析2.1随访基本情况:本组患者随访3~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5个月,平均(12.84±9.44)个月;治疗后3、6、12及24个月随访患者分别为:131例,125例,121例及82例。2.2疗效情况:消融后第3、6、12和24个月治疗后有效率分别为99.24%,99.20%,98.35%及98.78%;不同类型肌瘤相互比较,疗效无差异。2.3肌瘤体积缩小率:消融后第3、6、12和24个月,肌瘤体积缩小率分别为69.0%,82.9%,88.0%及91.1%,其中黏膜下肌瘤体积缩小最为显著。2.4贫血患者改善情况:治疗后6个月时,除2例复发患者,其余贫血患者全部改善。2.5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问卷评分:消融后第3、6、12和24月时的SSS及HRQL与消融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消融后3~6个月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可恢复至正常人水平,消融后6~24个月维持在该水平无明显变化;消融后3个月时黏膜下肌瘤SSS变化最明显,其余时间各种类型肌瘤相比SSS及HRQL变化情况无显著差异。2.64年内肌瘤复发率:2例患者治疗后肌瘤复发。4结论1.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能安全治疗各种类型的子宫肌瘤;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与肌瘤的类型、位置、大小、消融率无关;2.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能有效缩小肌瘤体积,其中黏膜下肌瘤体积缩小最显著;随着瘤体缩小,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可在3~6个月内恢复至正常人水且并可长期维持;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与肌瘤类型无明显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