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戏“柔性之维”的审美研究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z4445670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侗戏(Yik gaeml)是侗族以模仿汉戏为基础形成的一种以侗语/汉语、侗歌、动作、舞蹈等形式来达到叙事目的的民间舞台表演艺术,其间浸透着侗人以柔美为主导的审美取向。论文第一部分从侗族宽容柔和的民族性格、侗歌与“锦”的艺术准备、汉戏的催发和天才式艺术家吴文彩的出现这四个条件来阐释侗戏的生成以及侗戏的发展与繁荣。第二部分探寻侗戏中柔美之维的显现。根据戏剧艺术的几个重要因素分别从舒展柔缓的情节、趋向柔善的人物性格、母性孕育的柔情、女性主导的角色/演员、圆融舒缓的表演、回环婉转的唱词和优美和缓的音乐七个方面深入的阐述侗戏中这种柔美的具体表现。第三部分则分别从侗区农耕社会这个外部环境和萨神信仰这个内部根基来探究侗戏中柔美之维的成因。从侗戏的生成和柔美之维的显现来看,它对于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两种文化发生碰撞与交融时弱势民族如何应对强势文化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生动个案。
其他文献
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不仅标志着哲学理论范式的根本变革,更为重要的是,它表征着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每一位现代的哲学家,无论他是否明确使用过“生活世界”这一概念,只要他是现
自先秦始,历代仁人志士从未停止过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探索。康有为大同思想作为这洪流中的一股,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  康有为终其一生致力于大同社会的构建,其全部思想亦是以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在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历程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深入研究经济学,获得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汇集成《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科学家通过发表科研成果而获得科学共同体的承认,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有些重大的科学发现不能及时地被当时科学共同体的其他成员所接受,而受到忽视。多年后,由于外部和内
20世纪的西方哲学是在语言学转向的背景之下展开的,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是沿着两条线索进行的:英美语言分析哲学的科学主义路线和欧洲大陆语言哲学的人文主义路线。英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