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烯醇与无机材料对脱硫建筑石膏改性研究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kuaijizhid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脱硫建筑石膏制品具有轻质、节能、防火安全、保温隔热、隔声等优点,由于其水化产物耐水性差,以及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用水量远远大于理论需水量,使其孔隙率增大,导致强度和耐水性显著降低。因此,限制了脱硫建筑石膏制品的应用范围。本文通过试验研究粉煤灰、矿粉和水泥等三种无机材料与聚乙烯醇乳液复合,对脱硫建筑石膏性能的影响,并对其机理进行初步探讨,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通过试验研究了粉煤灰、矿粉和水泥等无机材料掺量及掺加种类对脱硫建筑石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单掺粉煤灰、双掺粉煤灰和矿粉(或水泥)与三掺粉煤灰、矿粉和水泥具有缓凝作用,粉煤灰和矿粉的掺入降低了标准稠度用水量,水泥的掺入提高了标准稠度用水量。(2)单掺粉煤灰且随着粉煤灰掺量增加,试样强度和耐水性在降低;双掺粉煤灰和矿粉且随着矿粉掺量增加,试样强度显著降低,而耐水性先降低后增加;双掺粉煤灰和水泥且随着水泥掺量增加,试样强度在降低,而耐水性先提高后降低。(3)在总掺量相同时,通过调整粉煤灰、矿粉和水泥的掺量,双掺粉煤灰和水泥与三掺粉煤灰、矿粉和水泥试样强度和软化系数高于单掺粉煤灰、双掺粉煤灰和矿粉试样。2、通过试验研究了聚乙烯醇乳液对脱硫建筑石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聚乙烯醇乳液的掺入延长了脱硫建筑石膏的凝结时间和提高了标准稠度用水量。(2)试样强度和软化系数均随着聚乙烯醇乳液掺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2h强度和软化系数在聚乙烯醇乳液掺量2%时出现峰值,28d强度在聚乙烯醇乳液掺量6%时出现峰值。3、通过试验研究了无机材料与聚乙烯醇乳液复合对脱硫建筑石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粉煤灰掺量为10%时,随着聚乙烯醇乳液掺量的增加,试样凝结时间和标准稠度用水量在增加;2h强度和抗压软化系数在降低;28d强度先增加后降低,且在掺聚乙烯醇乳液6%时最高;抗折软化系数在掺聚乙烯醇乳液2%时最高。(2)当粉煤灰和水泥掺量分别为10%和7.5%时,随着聚乙烯醇乳液掺量的增加,试样凝结时间先增加后降低,标准稠度用水量在增加;2h强度先降低后变化不大,软化系数先增加后降低;28d强度和软化系数分别在掺聚乙烯醇乳液2%和6%时出现最高值。(3)当粉煤灰和矿粉掺量均为10%,水泥掺量为5%时,随着聚乙烯醇乳液掺量的增加,试样标准稠度用水量先增加后保持不变,终凝时间先增加后略有降低,初凝时间在增加;2h强度先降低后变化不明显;28d强度和软化系数在掺聚乙烯醇乳液2%时出现峰值。(4)当聚乙烯醇乳液掺量为2%时,单掺粉煤灰试样2h强度最高,三掺粉煤灰、矿粉和水泥试样28d强度和软化系数最高;当聚乙烯醇乳液掺量为6%时,单掺粉煤灰试样2h和28d强度最高,三掺粉煤灰、矿粉和水泥试样软化系数最高。
其他文献
现代项目管理是一个近20多年来最为蓬勃发展起来的管理领域学科之一,它是在总结各种现代项目管理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并发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科学性。项目管理本身就是
在小学数学的校本教研中,应正确把握新课改理念,以日常教学为切入点,以制度建设为支撑点,以交流学习为主要途径,以课题研究为推助器,以期提高教研质量和教学效果。 In prima
随着全球制造业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以最短的时间开发和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成为每个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利用计算机进行装配工艺规划,推理装配序列,确保了产品真实装配过
随着铸造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高紧实度造型技术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若要在铸件生产中得到快速、精确与高质量的目标,对于型砂回弹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回弹是当卸除作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施行,对会计制度设计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从会计制度设计的目标、会计制度设计的原则及会计科目设计、会计凭证设计、会计账簿设计、会计报告设计、主要业
本文首先对财务关系与关系资本进行比较分析,明确了二者的区别;其次,依据财务本质观——资本运动论阐述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资本及其流转即资本运动,包括关系资本运动;最后,从理
本文利用球谐分析方法构建内外源Sq等效电流体系反演模型,对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的4月24日及5月9日两次地磁低点位移日前后共10日的内外源Sq等效电流体系进行逐日反演,并结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航空航天、医疗卫生和几乎所有导电物质的加工中。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加工方法,甚至于在某些方面,考虑到成本和时间,只能选择电火花线切割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现有网络部署结构和网络应用程序的复杂化导致信息处理的规模和难度增大,而传统的异常检测方法已经不再适合现有大规模的网络中出现的不同形式的异常。
随着船舶工业的不断发展,船舶综合电力系统已经日益成为各国研究的对象。由于船舶推进负载与其他用电设备的集中供电,这给船舶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船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