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2012年建立“16+1”合作机制,在贸易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与中东欧“16+1”合作机制为双边贸易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作为拥有良好贸易关系的贸易伙伴,中国与中东欧之间贸易商品的互补性较强,双边的贸易合作也日益紧密。近年来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以及逆全球化势力的崛起,中国与中东欧对外贸易都面临着绝无仅有的新情况,国际贸易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中东欧国家的角度来看,欧洲一直作为中东欧国家的最大出口市场,但是自欧债危机以来,欧洲主要经济体都面临着经济严重衰退,所以不得不缩小从中东欧国家的进口规模,当中东欧原本所依附外界贸易环境发生改变,中东欧国家不得不将目光投向亚洲市场,寻求新的出口机会;从中国视角来看,中国近些年也遭遇极严重的贸易摩擦,如中美贸易战等,这些外在阻力因素,阻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因而迫使中国寻找新的贸易伙伴,以确保对外贸易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双边进一步加强贸易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契机。本文从贸易结构和贸易规模的角度出发,对中国于中东欧国家主要贸易商品的贸易现状进行分析。本文还通过对贸易互补性指数的测算对中国与中东欧双边贸易产品进行显性比较优势和贸易互补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双边已经视对方市场为重要的出口市场。但是双边贸易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贸易规模占双方各自对外贸易比例过小;中国对中东欧国家长期保持顺差且这种顺差还在继续扩大;第三,中东欧国家非关税壁垒阻碍了双边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的步伐;第四,双边贸易结构过于单一,影响贸易规模的继续扩大化等。然后再选取2012年-2019年间双边进出口贸易量,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口数量,货币汇率以及地理位置距离等数据,建立贸易引力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来分析对贸易规模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而测算双边贸易潜力,最后对贸易潜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文通过对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的测算,得出双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中国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中东欧国家以资源密集型为主,故双边贸易互补性较强,因此开展双边贸易对双方都可获利。基于引力模型得出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口数量,地理位置距离以及货币汇率等数据,都会对双边贸易产生重要影响。然后,再根据贸易引力模型计算结果对贸易潜力进行测算,得出结论:双边贸易潜力巨大,贸易流量依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最后,对双边贸易发展提出对策建议。通过对双边贸易合作的研究,分析双边贸易所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为双边进一步扩大贸易规模提供参考,有利于促进双边贸易合作关系,有利于加速推动“16+1”合作机制的完善与落实,更有利于加快双边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