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吟诵是传统的读诗读词读文的方法,是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积淀的产物,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吟诵的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内容异彩纷呈。翻开古代史我们发现魏晋以前的诗文便已经有了吟、诵、歌的呈现方式。据史料记载:魏晋以后,凡诗文皆可吟诵,凡文人皆会吟诵,教育学习,皆用吟诵。这种无伴奏的吟唱方式,并非是某一位作曲家特别创作,而是在综合了美学、文学、音乐学、语音学等广泛的文化范畴基础上,文人中口头创作并传播的,是一种口传文化。吟诵具有浓郁的古典诗词风格和中国传统音乐美,给人一种悠远宁静之美。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至今,吟诵逐步被朗诵所取代,并渐渐淡出了国人的视野。会吟诵的我国老一辈的文人和艺术家越来越少,吟诵成了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中华吟诵协会”的成立,使越来越多的国人重新审视吟诵的价值,并将吟诵纳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吟诵的继承和发扬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当下关于吟诵传承的研究尚少,吟诵在小学教学中如何传承?吟诵与小学音乐教育如何结合?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吟诵的概念,吟诵的音乐性以及吟诵与小学音乐教育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并以自身所在的小学开展的吟诵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开展研究。论文框架: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的目的及意义,第一章是吟诵的渊源概述,第二章梳理了吟诵与音乐的必然联系,第三章,笔者结合自身所在青岛福州路小学的吟诵教学实践,从吟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实施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吟诵的渊源以及吟诵与音乐密不可分的关系,结合吟诵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育中应用的实践经验,思考吟诵如何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的传承,从而推动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和吟诵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