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室内模拟培养试验,向4种土壤(黑土、潮土、黄褐土和砖红壤)加入不同形态的外源性铅和铜(Cu(NO3)2、Cu(OAC)2、Pb(NO3)2、Pb(OAC)2),制成铜铅含量不同(0、200、500和1000 mg/kg)的试验材料,人工模拟培养5,10,20,40,60,90,180 d,实验到期后,分别取样,研究不同形态的外源铜和铅在不同土壤中的转化,取得了如下主要结论:(1)自然土壤中的铜主要以铁锰氧化态为主,其次是有机态、残渣态、碳酸盐结合态和可交换态。加入外源铜经过180 d培养后,四种土壤中各形态铜的相对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均转变为以残渣态为主,其次是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态、有机态和可交换态。自然土壤中的铅主要以有机结合态为主,其次是铁锰氧化态、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和残渣态。施入外源铅经过180 d培养后,各形态相对比例也发生了改变,均转变为以残渣态为主,其次是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态、可交换态和有机结合态。(2)加入Cu后,外源铅在各土壤中的转化发生了较大影响。其中砖红壤中最明显,与单一Pb污染相比, Cu-Pb复合污染土壤中铅的可交换态含量增长了将近9.91倍,而碳酸盐结合态下降了3.22倍。铜对土壤中吸附铅的位点发生了严重的竞争吸附,提高了铅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与单一铜污染土壤相比,在加入铅的情况下,土壤中铜的赋存形态随时间变化幅度不大。(3)土壤吸附铜、铅的数量随外源输入铜、铅浓度的增高而增加。除可交换态和有机态增加不明显外,其他三种形态随外源重金属浓度增加其所占比例都呈上升的趋势。(4)陪伴阴离子(OAC-、NO3-)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赋存形态随时间变化的影响比较复杂。首先对黑土中的可交换态铜所占比例做显著性检验,统计结果显示,黑土中两种阴离子相伴下的可交换态铜所占的比例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次对黑土中的碳酸盐态铜、碳酸盐态铅做显著性检验,统计结果显示,黑土中两种重金属的碳酸盐态所占比例差异显著(p<0.05),最后对黑土中铜、铅两种重金属的可交换态和砖红壤中铜、铅两种重金属的可交换态做显著性检验,统计结果显示,黑土中的铜、铅可交换态和砖红壤中的铜、铅可交换态所占比例差异显著(p<0.05)。上述结果说明,相伴阴离子对重金属赋存形态随时间的变化有影响,但其影响的程度和大小,和阴离子相伴下的土壤类型,共存阳离子的种类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