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由于前期单目标规划的经济建设发展造成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脱节与失衡,土地利用转型是城市化发展的直接体现;生态系统功能是人类生存发展依赖的重要系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衡量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探究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系统间的相关性,是在生态文明发展大背景下,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系统及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成渝地区随着双城经济圈的提出已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在全国经济战略格局的地位日益提升,肩负着引领西部地区整体发展的重任,同时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生态系统受人类经济活动影响大,均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是经济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与经济学,基于成渝地区土地利用数据库,探究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以及2018年土地利用显性转型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并采用当量法及像元修正法定量核算土地利用转型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将“绿水青山”量化为“金山银山”;最后基于弹性理论探究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间交叉敏感性程度并进行敏感性分区研究,为促进生态系统建设、加快地区经济和谐发展提供优化建议。结果表明:
(1)成渝地区近20年时间内耕地转出幅度最大,建设用地转入幅度最高;年综合土地利用变化率数量上建设用地明显高于其他地类。土地利用转型核密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转型密集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成都-雅安-绵阳一线,东部重庆主城-开州区一线以及中部自贡市一点为主;城市化进程快的地区普遍转型密度高,城市化进行较缓的地区土地转型密度低。土地利用转型中新增建设用地重心先向东南方移动,后向西南方移动,重心移动方向主要是在西南方向上的水平移动,南北方向上移动不大。
(2)2000-2018年成渝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经历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过程,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空间分布上呈现“外高内低”的碗状分布格局,西部高东部次之,中部最低;其变化率呈现“外减内增”的空间分布特征。
(3)耕地与建设用地相互转型以及耕地与林地之间相关转型对ESV影响较为敏感,其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耕地与建设用地相互转型最为敏感;林地与草地、建设用地以及水域与建设用地的相互转型次之。
(4)将研究区分为城市发展功能区、生态保护功能区以及交叉过渡功能区,针对不同类型地区依据交叉敏感性特征提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保障对策;并以国土空间规划为手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规划体系相融合,从目标设定、规划分析、管制政策以及多主体参与等四个方面进行生态保障分析。
在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与经济学,基于成渝地区土地利用数据库,探究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以及2018年土地利用显性转型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并采用当量法及像元修正法定量核算土地利用转型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将“绿水青山”量化为“金山银山”;最后基于弹性理论探究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间交叉敏感性程度并进行敏感性分区研究,为促进生态系统建设、加快地区经济和谐发展提供优化建议。结果表明:
(1)成渝地区近20年时间内耕地转出幅度最大,建设用地转入幅度最高;年综合土地利用变化率数量上建设用地明显高于其他地类。土地利用转型核密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转型密集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成都-雅安-绵阳一线,东部重庆主城-开州区一线以及中部自贡市一点为主;城市化进程快的地区普遍转型密度高,城市化进行较缓的地区土地转型密度低。土地利用转型中新增建设用地重心先向东南方移动,后向西南方移动,重心移动方向主要是在西南方向上的水平移动,南北方向上移动不大。
(2)2000-2018年成渝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经历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过程,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空间分布上呈现“外高内低”的碗状分布格局,西部高东部次之,中部最低;其变化率呈现“外减内增”的空间分布特征。
(3)耕地与建设用地相互转型以及耕地与林地之间相关转型对ESV影响较为敏感,其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耕地与建设用地相互转型最为敏感;林地与草地、建设用地以及水域与建设用地的相互转型次之。
(4)将研究区分为城市发展功能区、生态保护功能区以及交叉过渡功能区,针对不同类型地区依据交叉敏感性特征提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保障对策;并以国土空间规划为手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规划体系相融合,从目标设定、规划分析、管制政策以及多主体参与等四个方面进行生态保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