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地区政治稳定与法律治理的实践历史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ght_w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在这历史长河中,中央政府对西北民族地区的治理方略大体经历了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的、源远流长的羁糜制度和土司制度;另一种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勿庸置疑的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一项重大创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维护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统一方面发挥了重大而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由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的“政治逻辑”事实上优位于“法理逻辑”,致使其本身的制度化品格及其“效应”没能充分彰显出来。基于此,为了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潜在优越性发挥出来,有必要在新的历史形势之下回归和重申其“法理逻辑”。唯此,则一方面能够适应目前西北民族地区比较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局势;另一方面也能适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理方略,进而实现西北少数民族从“民族认同”到“国族认同”的转换,为西北地区的长治久安和社会政治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把这种回归和重构了其内在的“法理逻辑”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看作是一种更能适应新时期中央政府对西北民族地区进行治理的模式。本文即从这三种治理模式为切入点,来对西北民族地区政治稳定与法律治理进行一种实践历史性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历史上存在的两种法律治理模式的对比分析,以史为鉴,并在此基础上倡议一种“法律”主导型治理模式,以期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走上一条常规化、制度化模式有所裨益。第一部分主要通过对历史上及现存的西北民族地区治理状况的概述,从理论上对西北民族地区治理模式作一个总的分类,并指出划分标准、划分方法及划分目的。第二部分主要以早期西北民族地区为背景,通过对当时羁縻土司制度的介绍,梳理出早期西北民族地区法律治理的特征,即政治主导型治理模式,并分析这种模式在当时存在的价值及其作用。第三部分主要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分析,立足于西北民族地区现状,分析这些制度政策的现状以及趋势。第四部分主要是在前三章分析对比的基础上,提出在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背景下的以“国族认同”为价值取向的法律主导型治理模式的初步设想。
其他文献
本研究通过对100例血流异常的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体表氦-氖激光照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血脂、血液流变学、红细胞形态及下肢血流情况的改变,探讨应用体表激光照射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可行性。
贵新煤矿一掘进工作面施工先后通过三条老巷,在采用技术措施控制住破碎顶板、有害气体、老巷积水后安全顺利通过老巷群,为类似地质条件的施工提供借鉴。
外嫁女权益纠纷是我国城镇化迅速发展,农村社会转型期下一类独特的纠纷。这类纠纷的频频发生,既并非全是因为我国当下保护外嫁女权益的法律的不健全,也不能完全归结于人民的不知
针对青山矿特点,452、462采区采用联合布置开采,克服了在“双突煤层”与煤层变化异常情况下存在的安全问题,在确保安全施工,减少施工费用和职工劳动强度,提高企业效益与煤炭回收等
我国的乡村民主治理工作是一项由国家和乡村社会合力构建的综合性工程,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从1980年代开始,以村民自治制度为核心的中国乡村民主治理已经经历了
学位
非洲这块对我们而言陌生而神秘的土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法律体系。非洲国家在近代遭受了欧洲殖民统治,非洲法律对欧洲法律的继受与融合,
我国担保法律体系中首次引入了一种新型的担保制度——动产浮动抵押。这一制度的引入拓宽了市场主体的融资手段和渠道,但由于物权法就这项制度的规定相对原则,可操作性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