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新抗源条锈性遗传、HMW-GS组成及分子检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a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近缘种属中携带大量优异基因,已成为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资源。偃麦草属的彭提卡偃麦草和中间偃麦草是利用最成功的多年生近缘野生物种,为利用其优异基因,笔者所在实验室以来自彭提卡偃麦草和中间偃麦草的八倍体小偃麦为抗源,与感病小麦品种杂交、回交,育成CH7103等一批兼抗条锈、白粉的抗病新品系。本研究着重研究小麦新抗源CH7103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模式及其与已知基因的关系。同时对93份小偃麦衍生品系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进行了分析,获得如下研究结果:  1、对衍生于八倍体小偃麦“小偃7430”的小麦新抗源CH7103抗条锈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CH7103苗期和成株期对条锈菌系条中31、32号生理小种表现出免疫或近免疫的抗性水平,与其抗性供体小偃7430及其野生亲本的抗病侵染型相似,而其小麦亲本均感病,说明CH7103对条锈病的抗性来自彭提卡偃麦草。抗×感的F1代均表现免疫,侵染型为0~0;级,且F2、 F2∶3、BC1代的抗、感分离之比均符合显性单基因控制的分离模式。通过等位性检测,初步明确CH7103含有的抗条锈病基因与已有抗病基因Yr5、Yr10、Yr15、Yr41不存在等位关系,属于新的抗小麦条锈病基因。细胞学研究表明,CH7103及其与小麦品种“中国春”等杂种F1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42,绝大多数花粉母细胞具有2n=21Ⅱ的配对构型,并能与小麦染色体完好配对。说明CH7103不含较大的外源染色体片段,是一个携带偃麦草抗条锈病基因的异源渐渗系。  2、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对93源于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的八倍体小偃麦“TAI7045”的高代品系进行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分析,并通过PCR分子标记对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中的Ax2*、Dx5、Dy10、Bx14、Bx17亚基进行验证。SDS-PAGE结果表明优质亚基所占比例较小:Glu-1位点上有10种等位基因变异,Glu-A1位点编码N、1、2*三种亚基类型,以N亚基为主;Glu-B1位点编码7、17+18、14+15、7+9、7+8五种亚基类型,7、17+18亚基频率较高;Glu-D1位点编码2+12、5+10两种亚基类型,以2+12亚基为主。HMW-GS组合类型共检测到11种,其中(N,7,2+12)和(N,17+18,2+12)出现的频率较高,2个位点具有优质亚基的材料有3个,共占3.3%,3个位点具有优质亚基的材料有5个,共占5.4%,品质评分在8分以上的材料有5个,合计仅占全部供试材料的5.4%。PCR标记检测表明,Ax2*、Dx5、Dy10、Bx14、Bx17亚基出现的频率分别为2.2%、8.6%、8.6%、8.6%和36.6%,这与SDS-PAGE电泳结果是一致的。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