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播过程往往与文化相关。在宗教现象中,宗教文化通过宗教仪式进行传播,利用教义进行教化,从而增强信教徒宗教信仰。回族是一个基本全族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其宗教活动主要在婚丧嫁娶等相关仪式中完成。其中,婚礼的相关仪式活动更是其传播伊斯兰教文化以及宗教教义的重要渠道。对回族人来说,婚姻是真主安拉的恩赐,婚礼是实现人生阶段过渡的重要仪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回族与其它民族的交往不断深入,婚姻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婚姻仪礼出现了变迁,背后折射出了回族文化和回族社群的改变。研究回族婚姻仪礼变迁,或将引起人们对回族婚姻仪礼变迁这一社会现象的关注,引发当地回民对于回族婚姻仪礼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从而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确实发现了不少相关研究,但多集中在新疆、宁夏等西北地区,关于河北地区的研究较少。且尚未发现在仪式传播的视角下,针对河北地区回族婚姻仪礼变迁的相关研究。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是全国11个回族自治县之一,是我国北方回族居住较为集中的地方。其中,位于孟村县东北部的牛进庄乡辖8个回民村,15个回汉杂居村,回族人口近15000人,占当地人口总数的46%。该地回族人口集中且基本都信教,所以婚姻仪礼基本继承了传统宗教仪式。以牛进庄乡的回族婚姻仪礼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代表性与典型性。笔者采用文献查阅、深度访谈和田野调查等方法,获取了牛进庄乡回族传统婚姻仪礼与现代婚姻仪礼的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以仪式传播为理论指导,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等相关知识,对两者进行了深入地比较。进而分析出了近30年以来,牛进庄乡回族婚姻仪礼变迁的背景、过程、特点、原因以及影响,并展现了这些变迁因素是如何通过相关仪式传播表现出来的。最终得出了以下结论:牛进庄乡回族婚姻仪礼产生了表演性增强、传统结合现代、宗教色彩淡化、仪式由繁到简等变化。而这些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要原因有发生文化涵化、婚姻观念发生改变、宗教信仰弱化与缺少民族教育等。全文主要有以下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第一章,是文章的开篇,主要阐释了目前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这部分首先交代了文章的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然后描述了研究对象,之后重点阐释了文献综述。介绍了国内外对于仪式传播的理论研究与回族婚姻仪礼的实践研究,指出了目前还没有在仪式传播视角下,分析孟村回族自治县牛进庄乡回族婚姻仪礼变迁的研究。第二部分为第二章,是文章的理论依据,为文章写作提供了理论框架。这部分阐释了仪式传播理论用于分析研究对象的科学性。在仪式层面,从仪式的三个属性:重复性、象征性、表演性分析了牛进庄乡回族婚姻仪礼中的仪式表达;在仪式传播层面,分析了仪式传播理论中象征符号、宗教化行为、礼节及典礼,在其婚姻仪礼中的体现。第三部分为第三章,是文章的细节描述部分,采用叙事学的方法,还原了两个时期仪式传播的现场情景。首先描述了牛进庄乡回族婚姻仪礼变迁的背景,(尤其是族内通婚观与族外通婚现状)从而为下一章提供了社会基础。其次从准备阶段、婚礼仪式、婚后阶段等三部分详细介绍了牛进庄乡回族传统婚姻仪礼与现代婚姻仪礼。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在婚姻仪礼方面,“相家庭”、“搭账”等习俗的消失。没有消失的部分仪式,在时空、程序上发生了变化,进而反映了牛进庄乡回族婚姻仪礼变迁的本质。第四部分为第四章,基于前面的描述和分析,得出研究结论。通过研究发现:在近30年,牛进庄乡回族婚姻仪礼在传播情境、象征符号、传播渠道及功能上的变化,这些变化呈现出了传统结合现代、宗教色彩淡化、表演性增强等特征,而这些特征主要是由婚姻观念变化、新教规教义的传播、居住环境异质化等导致的。第五部分为结语,是全文的概括总结部分。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了近30年牛进庄乡回族婚姻仪礼的变化。这既是外在环境影响的结果,也是回族自身教义变革的结果。但是不能片面认为回族已被汉族同化,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婚姻的文化中心没有变,那就是伊斯兰教文化。新时代下,回族应正视本民族传统习俗的改变,既要保持传统习俗,又要适当调试,适应社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民族认同,增强回族文化的传播效果,从而可以更好地将回族文化纳入到社会文化体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