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对产业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howard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空间区域内的产业转移是促进要素流动和深化分工的重要方式。自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从产业发展角度最早提出雁阵理论来探讨利用产业转移实现区域产业升级之后,整个东亚地区产业升级的实践都离不开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的推动。这些实践的成果促使我们思考我国区域内的产业转移是否也可以成为推动转出地和承接地产业升级的力量,从而弥合区域发展差距,带动经济发展。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转型升级阶段,多年高速发展中所积累的问题和矛盾将逐步显现出来,其中区域间发展差距的日益扩大是无法被忽略的突出难题。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以资源依赖型产业为主,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下面临着转型和升级,同时也存在发展高附加值先进产业的强烈需求,从而逐步缩小与东中部地区的产业差距,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反观东中部地区,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资源环境约束压力的增加,制度改革成本的上升,其产业发展的供求矛盾与日俱增。可以说,通过实施区际产业转移和承接来探索中国雁阵模式的发展,从而推动各区域产业的优化升级已经成为新时期各区域在产业发展中的共同需要。尤其对于西部地区而言,经济粗放式发展令其产业发展水平常年落后于东中部地区,同时也给生态环境提出了重要的挑战。那么区际产业转移的承接究竟对产业的优化升级有什么理论和实际的影响?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的现实进展是什么状况?在承接区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如何规避风险?并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来放大产业转移的正面效应从而推动西部地区产业的优化升级,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构成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对西部地区的产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相关参考文献进行梳理和研读过程中发现关于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之间关系的现有研究虽然视角多样化,研究体系较为完整,研究内容丰富。但反映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承接与承接地产业优化升级之间机理的理论研究仍相对欠缺,同时针对这一主题以西部地区为对象的实证研究仍有可完善的空间。因此本文研究重点就是阐明区际产业转移承接对产业优化升级影响的理论机理并利用西部各省区的数据对理论研究中阐明的作用机理进行实证验证与分析。整体而言本文的研究工作包括:首先对产业转移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概念进行界定,重点是从空间区域的角度划分和界定两类产业转移并对它们的差异性进行解析。并对贸易角度、产业发展角度和微观创新角度的产业转移相关理论和产业优化升级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构成本文研究的理论来源。然后以雁阵理论为基础构建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对其产业优化升级影响的理论研究框架,并从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影响承接地技术创新水平、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价值链的嵌入和攀升以及产业集群式转移影响本地生产网络发展水平四个方面来阐明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对其产业优化升级的作用机理。同时在对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依据2010年至2016年27个行业绝对产值及相对份额的发展演变情况,对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整体规模、行业特征、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实证研究方面分别对理论研究中提出的机理采用空间计量模型、计量回归模型的GMM估计方法和动态演化博弈及赋值仿真的方法依据西部各省区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其中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技术创新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影响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来进行实证分析;而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产业嵌入并沿价值链攀升的影响由于回归方程数量多且数据样本量大则采用GMM估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对于西部地区承接产业集群式转移与承接地生产网络的协同效应则采用动态演化博弈及赋值仿真的实证分析方法。最后在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的指导原则和具体的对策建议。针对论文主题进行系统化研究后,本文获得了以下结论:.从空间区域角度产业转移可以划分为基于地理空间进行的产业转移与基于网络虚拟空间进行的产业转移,两者的概念内涵和发展特征均有所差异。基于地理空间的产业转移是区域产业转移研究的主要对象,但在互联网经济深刻改变当前产业发展内容的情况下,基于网络虚拟空间进行的产业转移对产业优化升级的影响将会越来越明显。我国区际间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过程适用雁型发展理论的一般规律,理论上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可以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促进西部地区产业嵌入到区际产业价值链中并在技术创新等因素的推动下沿价值链攀升;区际间产业集群式转移对于西部地区本地生产网络的深化发展有推动作用。而因为技术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发展水平、产业在价值链上的位置、本地产业集群和生产网络的发展程度都是影响承接地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因素,因而从理论上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可以推动其产业的优化升级。实证研究表明:第一,区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可以促进西部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且各省区的承接行为不仅影响自身的技术创新而且还会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但是该正面促进作用较为有限。第二,目前西部地区通过承接区际产业转移来带动产业结构优化从而促进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并未发挥出来,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影响仍需要用更长期的实践来进行检验。第三,西部地区通过承接区际产业转移会影响其产业发生与价值链的关联作用,但该作用的强度在西部各省区间并不平衡,同时整体而言当前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对于西部地区产业沿价值链攀升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第四,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及仿真结果显示产业集群式转移在承接地与本地生产网络企业进行协同过程中只有博弈系统各方成员获得的协同净收益高于协同的净成本,才能激励集群式移入企业和本地生产网络企业留在产业集群式转移后在承接地构建的新生产网络中来共同发展并最终推动承接地产业网络的深化和产业的优化升级。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突破了学术界一直以来只围绕地理空间展开产业转移研究的限制,引入基于网络虚拟空间进行产业转移的新概念,并对从空间区域角度划分的这两类产业转移进行了对比研究,一方面明确了本文所研究的区际产业转移承接是属于传统地理空间上产业转移的范畴,另一方面也丰富了产业转移概念内涵体系。然后针对目前关于西部地区通过区际产业转移承接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内在机理的研究相对欠缺这一局限性,深入并系统的开展了包括产业价值链、产业集群式转移等新鲜内容在内的机理研究。也在实证研究中涉及到了区际产业转移的微观主体层面。但本文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包括:理论研究模型和实证分析模型中只涉及到了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对其产业优化升级的单向作用机理,未能构建起既阐明单向作用机理又反映机理间相互联系的全面模型。同时受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定量研究的解释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为在本文基础上开展后续研究留下了空间。
其他文献
近年来研究表明,陆源水生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调节控制流域碳循环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剩余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岩溶水库属于陆源水生系统的一部分,在岩溶地
4不同树种、花草的选用建议用途 主要植物名称吸收二氧化碳 一般树木、花草均可吸收二氧化硫 梧桐、女贞、桧柏和侧柏等吸收氟气 银桦、滇杨、垂柳、油茶、美人蕉、向日葵和
实施ERP虽然使彩虹公司经历了比较"痛苦"的过程,但它的成功实施使得这家管理几近僵化的老企业重新焕发了生机.
当前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仍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由传统工业化道路转向新型工业化道路仅靠"信息化"等技术层面的支撑还不够,还需要有政策引导、法律约束、制度保障等一系列配
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技术的发展,制造业通过信息化大幅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安全问题,如产品的设计图纸被恶意篡改、储存于云端的图纸被泄露、生
网上交易额的迅猛增长,将电子商务推上了时代的舞台.如今的电子商务正在享受明星待遇,不仅频频出现在IT类新闻的头条,也成为了时下时髦的谈资.大中小企业纷纷开始开发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