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不断增长和社会深入发展,农业面源污染逐渐超过点源污染,成为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引起全球广泛关注。三峡库区生境脆弱敏感,近年来由于不合理的农业经济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导致库区水质质量明显下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因此受到严重制约。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因素复杂,除自然因素影响外,它也是一系列社会经济活动的产物,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也对其产生重要影响。沿此思路,本文主要从经济发展变化角度,分析其对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探究库区农业面源污染随经济发展的变化规律,了解经济发展中各因素变化对其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影响大小。采用清单分析方法核算了化肥、畜禽养殖和农村生活三个污染源TN、TP的排放量及贡献大小,进一步分析农业面源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然后基于环境EKC理论,构建模型对库区农业面源污染随经济增长的变化趋势进行实证研究,看它们之间是否符合EKC假说;若符合,进一步计算拐点。最后借鉴经济学中的因素分解分析法,将经济发展的影响分解为规模、结构和技术进步三个效应,通过计量模型,实证研究农业面源污染受到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什么样的变化。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重庆三峡库区2003-2013年TN、TP排放总量总体呈逐年增加趋势。其中化肥和畜禽养殖TN、TP排放随经济发展逐年增多,农村生活TN、TP排放逐年减少。从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比重来看,三个污染源中畜禽养殖污染是最大的污染源,占TN、TP比重分比为64.45%、80.73%;化肥是第二大污染源,占TN、TP比重分别为35.05%、18.98%。(2)从TN、TP排放总量空间分布特征看,有三个中心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最为严重:库区腹地以万州、开县、云阳为中心的区域,库中以涪陵和丰都为中心的区域,库尾则是江津区。TN、TP排放量最低的区域主要是库尾都市功能核心区;(3)从TN、TP排放强度空间分布特征看,TN排放强度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库区腹地的万州、开县和忠县,库中以涪陵和长寿为中心区域,库尾区排放强度高的主要是都市功能核心区外围及江津市;TN排放强度较低的区域库区腹地是以巫山、巫溪和奉节为中心的区域,库中则是以石柱、丰都和武隆为中心的区域,库尾主要是渝北、南岸和九龙坡三个区县TN排放强度较低。而TP排放强度除了库区腹地的巫山、巫溪和奉节以及库中的石柱和武隆较低外,其它区域TP排放强度普遍偏高。(4)重庆库区农业面源污染随经济增长的变化趋势符合环境EKC假说,曲线形状呈“倒U形”。TN、TP的EKC曲线拐点对应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6421元、7620元。目前库区腹地的巫山和巫溪两县还未超过TN环境EKC曲线的拐点,还处在曲线的左侧,如不加强治理措施,这意味着巫山和巫溪两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仍将面临TN污染继续加重的压力;库区腹地6县中除万州外的5个区县还未越过TP环境EKC曲线的转折点,说明伴随库区经济发展,库区腹地5区县TP污染可能仍将进一步加重。由于库区各县经济发达程度不一,拐点出现的时间也因此不同。所以,治理各区县农业面源污染要根据地区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5)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经济影响可以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进步三个效应,具体可以细化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村人口规模、种植业比重、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比例、土地生产率等5类指标。计量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村人口规模、种植业比重3个因子对TN、TP排放强度有正向影响,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例、土地生产率对TN、TP排放强度有负向影响。这表明,目前重庆三峡库区农业经济规模和农业结构变动更多表现为负面效应,会使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量增加从而加剧农业面源污染,而技术进步则可以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强度。所以,充分认识经济各因素变化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将很有必要,通过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科技创新,开发生态农业等形式,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