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北朝是道教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不同教派涌现,道教经文大量地制作、整理以及分类体系的初步确立,这些都对后世道教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北朝集中出现了一批最早明确标明其道教属性的道教造像,主要形式是道教造像碑,其中包括部分佛道混合造像碑。这批材料主要分布区域在今渭河两岸的耀县、临潼等地。相比同时期众多的佛教造像碑,道教造像碑的数量和分布范围比较小,但对当时道教的情况和佛道二教关系等问题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针对当时关中地区道教的发展情况,民众的信仰认识,以及佛道二教在民间的关系等问题,结合当时碑刻上的发愿文、图像、文献资料,以及同时期佛教造像碑,对上述问题做了尝试性探讨。在具体分析中,鉴于前人研究时轻图重文的倾向,笔者在结合文献,从结构和内容上全面考察造像碑发愿文后,加强了对图像位置、内容等因素的考虑,力图全面揭示道教造像碑中的历史内涵。
文章主要分三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探讨的是北朝道教造像碑的图像志方面的问题,在类型分析的基础上,对北朝道教造像碑的主尊造像与魏晋壁画墓中墓主形象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道教造像新的来源。第二部分探讨的是纯道教造像碑,通过对发愿文的分析,并联系同时期的文献,分析了北朝民众间道教信仰的实际情况,以及北方地区受南方道教因素影响的表现。第三部分通过研究佛道混合造像碑中道像和佛像的图像分布、发愿文内容、供养人身份题记等因素,对该类造像碑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和其宗教倾向的判定,明确了这类造像的宗教内涵。进而分析了道教和佛教两种宗教在民间的生存实态、相互关系及民众对于二者看法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