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战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与女性意识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198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0年爆发的韩国战争(中国称之为朝鲜战争或抗美援朝战争)给整个朝鲜民族带来了沉痛的打击。战争结束后,韩国社会开始慢慢恢复到正常的生活轨道,战时沉寂的韩国文坛也逐渐复苏。韩国现代文学史上将20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以战争或战后社会为题材发表的作品称为战后小说,其在韩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战争给男性带来的一般都是身体的残疾或参战后留下的心理后遗症,而女性却在战时与战后都饱受了身心双重的摧残。因此,本文将以韩国战后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为研究对象,对其形象与意识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第一部分主要是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综述这一研究在学界的先行研究成果,在其基础上阐述本文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将战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韩国战后小说中出现最多的战争受害者形象,对此细分为两类:一是因战争痛失丈夫后失去生存意志的“战争未亡人”,二是通过卖身来维持生活的“洋公主”。虽然二者面对现实选择的应对方式有所不同,但都刻画出女性在社会最底层为生存而挣扎的真实形象,并深刻揭示出战争给女性带来的伤痛。第二类是努力走出困境,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理想有追求的事业女性形象。这类女性给人们带来战胜伤痛的希望,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三类是代替男性承担家庭重任的女性家长形象。战争爆发后,由于男性家长的大量缺失,女性不得不代替男性肩负起家庭重任,成为女性家长。这三类女性都是在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女性形象。第三部分将女性意识则分为两大类进行分析。第一类是传统男尊女卑意识的延续。自古以来男尊女卑的保守思想在韩国根深蒂固,战争这一巨大的外在变革对一部分女性来说,只是命运悲惨方式不同而已,只是另一种苦痛的延续。第二类是传统社会解体后女性意识的转换。由于历经残酷的战争、美军的驻扎等多方面原因,传统价值观的根基开始动摇,女性的价值观出现混乱,消极颓废意识蔓延;但也有一部分女性从逆境中寻找新出路,以克服苦难现实与实现自我价值的意识积极面对难关。由此看来,韩国战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与女性意识充分具有多样性,并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性。女性是战争的牺牲品,但也有很多女性以坚韧不屈的形象与意识去积极应对,从这些女性身上我们可以找到战后小说中女性被赋予的真正意义与价值。
其他文献
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2013)生于伊朗、成长于非洲,她的写作题材广泛,包括女性问题、种族问题、家庭以及社会问题。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她一贯关注的焦点,其
仲裁裁决书是仲裁庭按照仲裁规则,在仲裁审理终结后,就案件的程序问题和实体问题做出的确认和评断,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仲裁文书。随着法律法规的完善,法律文书的写作也日益规范化和
T.S.艾略特的诗歌《荒原》和《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关于文明沦陷的诗歌。这种沦陷并不是一种实体意义上的沦陷,并不是指高楼大厦的倒塌等具体的影像,而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