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和反复发作性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同时它也是临床上统计的心脏手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国外报道的发生率在10-60%,其中冠脉搭桥术后房颤的发生率约为30%,瓣膜病术后发生率约为40%,冠脉搭桥联合瓣膜手术后房颤的发生率则升至50%之上。术后房颤会导致平均住院日的延长、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中风风险以及致死率的增加,从而影响早期以及中远期手术效果,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与此同时,云贵高原地区地处我国西部地区,大部分为山区,少数民族密布,农村人口众多,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冠心病逐渐占据主体的今天,瓣膜性心脏病在云贵高原地区仍占据不小的比例,因此明确术后房颤发生的病因机制,减少甚至预防术后房颤的发生则显得很有必要。[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瓣膜性心脏病患者围手术期血清NT-proBNP的水平来评估其对二尖瓣置换术后并发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40例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长期生活在云贵高原地区且射血分数正常,均排除慢性房颤、心电图ST段及T波异常、肾功能不全、白细胞减少、感染性休克、服用类固醇激素,排除术前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排除心房血栓,最后入选40例。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23-72岁,平均年龄(46.7±12.7)岁。术前常规实验室检测NT-proBNP水平、标准12导联心电图、Holter、胸片、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超声测量左房舒张末期内径(28-51mm,37.2±7.3mm),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50-72%,60.5±5.7%)。所有患者瓣膜手术均是由同一位术者、同一位体外循环灌注师进行。常规全麻气管插管下正中开胸,经右心房-房间隔入路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术后心脏复律均为窦性心律,常规返回心血管外科重症监护室,持续心电监测,分别于刚进监护室时(HO)、术后3h采集静脉血(H3),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二天、术后第三天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进行检测NT-proBNP,若监护仪监测到房颤心律,则监测停止。[结果]40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术后有18例新发房颤,发生率45%,其中男性有8例(44.4%),术后并发房颤距手术结束时间为(19-168)h,平均(55.5±32.6)h,为术后2-3天,与国内研究基本一致。其中性别(P=0.827)、年龄(P=0.807)、LVEF (P=0.655)、LA (P=0.964)、LV (P=0.645)、体外循环时间(P=0.869)、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时间(P=0.845)均对术后并发房颤无影响。研究显示NT-proBNP水平在术后迅速上升,在术后2-3天时达到高峰然后下降,血清NT-proBNP的检测值在术后第一天HO及H3时分别大于340.7pg/ml、384. Opg/ml时对于云贵高原地区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术后并发房颤有预测价值,在HO时其敏感性为0.889,特异性为0.818,曲线下面积为0.888(95%:0.785-0.991);在H3时其敏感性为0.889,特异性为0.864,曲线下面积为0.926(95%:0.839,-1.0)。[结论]本研究采用酶联免疫荧光法检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其术前及术后早期血清NT-proBNP水平,评估NT-proBNP与术后并发房颤的关系,结果显示,血清NT-proBNP的检测值在术后第一天HO及H3时分别大于340.7pg/ml、384. Opg/ml时对于云贵高原地区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术后并发房颤有预测价值。该研究指导我们在临床上特别是二尖瓣置换术术后早期进行NT-proBNP水平的监测,争取对术后并发房颤进行早期干预,进行术后房颤的零级甚至一级预防,从而间接增强手术效果、减少云贵高原地区二尖瓣置换术患者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同时避免了医疗资源的过度利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