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海水养殖业的迅速发展,近几十年来我国沿岸海水养殖环境恶化问题日趋严重,一系列应对环境恶化的生物、物理和化学防治措施应运而生。其中,利用生物手段,通过人工栽培大型海藻—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是富营养化海区进行原位生物修复的理想途径之一,但以往关于此类海藻的生物修复作用研究大多集中于室内控制实验和短期野外调查。本研究通过在深澳湾养殖海域中进行长期逐月的野外监测,分析硅藻群落特征对龙须菜栽培活动的响应,并结合龙须菜栽培对海水水质和沉降颗粒物中氮、磷营养水平的影响,阐明大型海藻龙须菜在自然养殖海区中的生态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海水理化数据(2017.2~2018.1)表明:研究海域内的总氮、总磷、活性硅酸盐含量和化学需氧量的变化趋势相同,均表现为龙须菜栽培期低于非栽培期;而盐度、溶氧、pH值、水温和透明度的变化则相反。这表明,龙须菜栽培期的水质状况优于非栽培期。2.沉降颗粒物理化数据(2014.4~2017.7,67个样品)显示:空间位置靠近栽培区的鱼排区,其总氮、总磷含量明显高于龙须菜栽培区,且两个区域的沉降颗粒物总氮、总磷含量均表现为龙须菜栽培期低于非栽培期。这说明龙须菜的规模化栽培不仅可以降低栽培区的营养盐浓度,也可以改善周围海区的水质。3.沉降颗粒物的硅藻群落中,共发现硅藻2纲6目14科54属230种(包括变种),主要的优势种有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Thalassiosira binata、Cocconeis scutellum var.parva、Paralia sulcata等。4.硅藻群落结构的多指标分析表明:鱼排区硅藻群落对龙须菜栽培活动无明显响应,而龙须菜区的硅藻群落则响应明显。在鱼排网箱养殖海域,硅藻多样性低于龙须菜区,但绝对丰度则相反,对比龙须菜栽培期与非栽培期,各群落参数无明显差异;在龙须菜栽培海域,栽培期硅藻多样性明显高于非栽培期,而代表‘高’营养水平的一些指标,如硅藻绝对丰度、浮游/(底栖+附生)比值和优势种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的相对丰度等,其响应行为则相反。说明龙须菜的规模化栽培可以降低栽培区营养盐水平,抑制海洋微藻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