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夜》中的狂欢化世界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莎士比亚戏剧乃世界文学的瑰宝,《第十二夜》乃莎翁喜剧创作成熟期的作品,一部最为脍炙人口的浪漫喜剧。《第十二夜》数百年来以其独特魅力,在喜剧舞台、电影银幕上长盛不衰。   本文以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为依据,解析《第十二夜》中的自由平等主题,研究作品中的狂欢化世界。本文首先阐述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聚焦三个重要概念:狂欢式、狂欢式的世界感受、狂欢化。狂欢节的笑是全民的、包罗万象的和双重性的。   论文认为,《第十二夜》的情节体现了狂欢化的精神。《第十二夜》首先展现了人们戴着面具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面具与狂欢精神紧密相连;其次展现了传统等级制度和社会阶级不复存在的狂欢化下层社会,管家马伏里奥被笑虐的加冕和脱冕体现了狂欢化的精神。《第十二夜》的人物刻画体现了狂欢化。小丑和傻瓜是中世纪诙谐文化的典型人物,他们极尽戏虐、亵圣和贬低之能事,体现一种特殊的界于生活与艺术之间的既现实又理想的生活方式。小丑费斯特幽默中怀有隐痛,愚蠢中隐含着智慧;而安德鲁·艾古契克则沦为一个被人愚弄的傻瓜。   本文结论认为莎士比亚颠覆了旧的等级制度,创造了狂欢节日中的一种新型人际关系,从而展现了一个狂欢化的乌托邦世界。《第十二夜》表达了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权利,同时莎翁通过对人物爱情生活的描写,弘扬了人文主义。
其他文献
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全名奥斯卡·芬葛·欧佛雷泰·威尔斯(Oscar FingalOFlahertie Wills Wilde)是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著名的作家、诗人、戏剧家、艺术家
学位
随着全球化环境下翻译重要性的日益凸显,译学研究愈加勃勃生机起来,翻译理论家不再局限于以往的辩论或理论上单纯的继承,对译学的独立性思考不断出现。刘宓庆教授用他渊博的
随着时代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发生很大变化。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和内涵建设的核心。高校要研究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国家战略等对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