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喀斯特地区人类活动的洞穴动物效应——以黔西红林地区为例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13499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作为中国乃至世界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片区的中心区,发育着一套最典型、显著的喀斯特洞穴,其结构复杂、类型多样,洞穴动物颇具特色。因此,世界喀斯特许多理论问题都有赖于中国南部喀斯特的研究而得到解决。这正是中外项目合作研究的基点,也是中国在洞穴动物研究的热点和闪光点。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洞穴动物及其价值认识的不足,以致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影响已经达到或超过了洞穴动物的耐受力。人类直接和间接地对洞穴内外环境进行破坏、污染,致使洞穴的物能循环面貌和性质发生改变,各类型动物的自然组合和功能产生畸形,打破了动物与环境的自然协调关系,动物多样性发生明显变化,这对动物和人类环境都造成了重大损失。 根据贵州喀斯特洞内外环境和国内外洞穴动物研究现状,运用喀斯特学、环境学、生态学、动物学以及人地关系等相关理论,采取点面结合,特殊与一般结合,系统与要素结合,实查与访问结合,理论与实验结合的方法,选择贵阳、安顺、平坝、红林等人类活动强度大的区域进行面上动物和环境的调查,选择红林地区代表性的洞穴对洞内外环境、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现状、动物对环境的适应等进行对比研究,理论分析人类活动对洞穴动物的影响和客观评判人类活动的洞穴动物效应与动物开发潜力。 理论分析表明,凡是能够引起地表和洞穴岩石、空气、水、土壤、生物等变化的一切人类活动都不可避免地使洞穴动物在分子、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各级层次上产生效应,这些效应具体表现在影响洞穴动物形态建成、行为、组织结构、新陈代谢、时空分布、生物节律、种群和群落结构、食物链结构、生物关系、种群和群落多样性以及各层次所表现的功能的多少、快慢、强弱等方面。 案例研究显示,定点调查地区的洞穴动物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种类组成与分布发生变化,蚊蝇类动物的数量发生变化,蝙蝠数量趋减与位移或迁移和红点髭蟾蝌蚪的数量与个体大小发生变异,蝙蝠致死与斑灶马形态发生变异,动物群落类型发生变化,生物关系发生变异,蝙蝠的生态功能削弱,动物产生特殊的适应形式。同时,研究还表明:调查洞穴的物种多样性与人口密度、水质成负相关;在一定范围内,物种多样性与化肥施用量、土壤肥力成正相关,超过一定的值则成负相关;在人类对地表植被的高强度作用下,物种多样性与植被覆盖率的相关性不明显;蚊蝇数量与土壤肥力基本上呈正相关;斑灶马数量与植物种数呈正相关,斑灶马数量与在一定水质范围内与水质呈负相关,与土壤肥力呈负相关;群落数与水质和土壤肥力、蚊蝇数量与水质都不能表现较好的相关性;研究认为,可以选择斑灶马、蝙蝠、蚊蝇、红点囊蟾(或有尾类)、鱼类等作为指示动物对洞穴环境进行监测。鉴于红林地区洞穴动物景观的特殊性—种类不丰富,数量少,且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大,该区动物尚不具备开发的潜力。相反,应加强区域洞穴和洞外环境的保护,以利于保存和丰富洞穴的生物多样性。由于当地政府加大了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的力度,地区洞穴动物负面效应可望好转。
其他文献
气学是中国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写中国哲学史不可两笔带过而需浓墨重彩的精彩华章。其中,孟子“养气说”的提出具有重要历史地位与理论意义,无法绕过。整体而言,原始气论
中学图书馆的建设与利用是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图书馆本身也应该通过馆藏建设引导学生热爱知识,追求真理,使他们对于知识有总体的把握,掌握学
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师德高尚、富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是高校必须常抓不懈的一项艰巨任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快师资队伍建设,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努力造就
严重烧伤患者32例,均在伤后24 h以内入院,生存时间>1周,伤前无明显的血液系统疾病史.按患者存活与否分为2组:①死亡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20~55岁.②生存组16例,男10例,女6
为探索解除颈椎病患者病痛的有效疗法,拟订出一个推动脉型颈椎病手法治疗方案,包括和法前评估和由4种手法组成的手法程序。经4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验证,疗效显著。同时对方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