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薇拉·凯瑟(1873-1948)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文坛一位具有鲜明创作特色的女作家。她的一生成就斐然,共创作了十二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两部诗集。这些作品呈现了明显的断代性,素以清新的风格、高爽的境界和隽永的内涵闻名。其中,《我的安东妮亚》、《教授的住宅》和《死神来迎大主教》最负盛名,分别代表了凯瑟三个创作阶段的最高成就。近半个世纪以来,这三部小说一直备受国内外批评家的关注,但作品中的死亡主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更未有过详细的研究论证。本论文以弗洛伊德的“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相关精神分析理论为主要依据,结合凯瑟自身的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试图探索凯瑟不同创作时期中死亡主题所呈现的不同特点及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论文主体部分由三章构成。第一章解读早期作品《我的安东妮亚》中否认死亡的主题。作为确定了凯瑟文学地位的“内布拉斯加系列”作品之一,这部小说集中体现了早期的凯瑟对生活持有乐观的态度。叙写死亡不是展示个体的消解,而是表现强烈的生命本能、肯定生命的存在,具体反映在作品中的是:雪默尔达先生的死是在艰难困苦的处境中升华出的尊严,他的死亡隐喻了生命的循环和再生;帕维尔和卡特潜意识中不愿直面死亡,暴力和毁灭成为他们维护自己生命的手段,凸显了死亡的荒诞性;安东妮亚在经历自我的流放后,重返内布拉斯加大草原,从自然中获取力量,最后以大地母亲的形象实现了永生。第二章试图探讨中期“危机”小说《教授的住宅》中渴望死亡的主题。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喧闹的爵士时代的到来,整个美国社会陷入了精神危机,身处这种社会语境中的凯瑟一反前期的昂扬,文风转向阴郁。存在的焦虑、生命的无意义成为了凯瑟该时期作品的标签,而这也是精神分析映照下死亡本能的一种折射。理想的幻灭、人情的冷漠,均成为导致人们悲观厌世的时代病症,这部弥漫死亡气息的作品表达了凯瑟逃避生活、接受死亡的态度。第三章分析凯瑟在焦虑之后的脱胎换骨之作《死神来迎大主教》中对死亡的超越。经历了第二阶段的困惑之后,凯瑟从宗教中找到了慰藉,这个时期的作品充满了恬静和超脱的气氛。在她笔下,生命的意义是在压抑本能的基础上与周围世界进行积极的联系,将爱欲升华为创造历史的动力。在宗教信仰的光照中,死亡不仅给人提供了望见永恒的契机,而且暗示着一种旧秩序的结束和一个新世界的到来。作家的思想状态通过文学作品得以表达。凯瑟在其三个创作时期对死亡不同的呈现反映了她对人类生死问题的不断思考,对人物复杂而又矛盾的生死意识的洞悉体现了其人文主义关怀。总而言之,死亡主题在凯瑟的作品中得到了最为深广的精神展开:死亡是种种人性得以呈现的关键,是对爱和生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