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80年代末台湾当局解除“戒严”开启政治转型至今,台湾地区的“民主化”进程已经过去三十余年。在经历了政治转型与“宪政体制”改革以后,台湾地区建立了一套以“选举”为中心的政治运行机制,逐步从“威权体制”过渡到“民主体制”,政党政治与选举制度等民主基础框架的建立让台湾地区的“民主”在制度与形式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回顾台湾地区的整个政治转型过程,这期间没有出现严重的暴力流血事件,也没有出现大幅度的经济衰退和政治动荡,整个转型过程是较为平和而稳定的,也因此自诩为是一场“宁静的革命”,成为所谓“第三波民主”转型的典范。台湾地区分别在2000年、2008年和2016年和平地实现了三次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政党轮替及政权转移。三次政党轮替理应让台湾地区的“民主”更加深化与成熟,并朝着“民主巩固”更进一步。然而,回顾近年来台湾地区出现的问题不难发现,台湾地区的“民主质量”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并没有真正实现民主的“巩固”。本文试图从政治腐败、选举文化、中间选民、政党互动、政府治理和社会运动这六个方面考察台湾民主在第二次政党轮替后取得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宪政体制、社会分歧和政党动员模式三个方面分析原因。台湾地区的“民主”的确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表现在政治贪腐的改善、选举文化的改良以及中间选民的增加。但是,台湾的“民主”依旧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困境,政党二元对立不断加剧、行政当局的治理能力不断下降,社会运动不断爆发,使得台湾地区的政治陷入了“民主治理”的困境之中,导致“民主”运作与民众的期待出现较大落差,令台湾地区的“民主巩固”过程面临诸多挑战,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