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区域结构性调整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gens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社会经济因素、地理环境、人文素养等差异,我国劳动力,尤其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区域分布先天性不均衡,加之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交通条件的不断完善,我国居民的流动性持续增强,农业剩余劳动力区域结构性失衡越来越引人关注。近些年来,农村留守人员,“民工荒”等问题便是一确切证据。这种农业剩余劳动力分布的不均衡,不仅给当地部门带来一系列社会管理难题,而且势必将进一步阻碍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因而如何调整以优化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区域配置,以达到提高这种农业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将首当其冲成为我国农业学者面临的一重要命题。本研究一方面比较分析学术界各种不同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定义,并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重新界定一比较合理的定义,为拟采用效率工资模型测算我国各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打好基础;另一方面拟采用聚类分析法,探讨并论证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区域分布特点,然后拟定一以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配置效率为目标的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区域结构性调整初步方案。研究表明,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历史时间序列来看,呈现“M”型发展趋势,因而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有继续减少的可能性。从总量上来看,2008年年底约有1.2亿,转移任务还相当艰巨。从分布地域上来看,主要集中在我国中东部农业发达产区。运用聚类分析法,探讨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区域性调整可行性方案,实证结果显示,在目前农业剩余劳动力分布状况下,为提高剩余劳动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农业剩余劳动力总体应当由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向中西部转移。如何进一步确定各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并建立动态监测平台,实时实地掌握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特点及其分布特征,然后采用合理的政策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农业人力资本使用的最大效益,仍然是一项比较艰难而又富有意义和充满挑战的工程,值得我国农业研究学者讨论和探索。总之,合理地调整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分布区域以减轻甚至解决其结构性失衡,对发展我国农村经济,提高农业人力资本使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和谐小康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文化转化的重要时期,农村的现代化滞后于城市的现代化,农民作为农村的经济社会主体,曾在我国的历史上做出很多贡献:是革命胜利的依靠力量;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剧增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利用活动越来越频繁,土地系统演化亦越来越激烈。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以及耕地总量日益锐减、自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载体,在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呈现出
土地资源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我国土地资源从数量和质量上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文在分析土地承载力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土地开发承载力的概念,建立基于指标体系的综合评
语气副词语法化程度较高,具有较强的语用功能,本文借鉴语用标记理论、元语用分析理论,从说话人的角度考察"毕竟"类语词在话语中的作用,把这类副词放入具体的、动态的篇章中进
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作为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基石,其合理的设计和良性运行无疑对破解“三农”问题起着关键性作用。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地土地制度改革的进行,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做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经过调查,鼎城区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常德鼎城地区
当前,我国农业正逐步与世界农业全面接轨,分散独立经营的农户正直接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农业市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国际社会公认的解决农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其研究意义重
针对当前矿区土地整理潜力测算中存在特定区域测算系数难以计算和测算系数标准设定不科学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样区法用于测算特定区域土地整理潜力;并应用模糊层次综合评判方法
耕地是保障粮食生产能力、保证粮食安全的根本,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不可避免的要占用耕地,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建设与耕地保护的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