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美国11个秋眠级标准品种和6个抗寒等级标准品种为对照,依据Teuber等和Mc Caslin等的方法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河套灌区、土默特平原和阴山北麓)连续两年(2013年和2014年)对国内外41个苜蓿品种进行秋眠级和抗寒指数评定;同时在内蒙古西部河套灌区对国内外45个苜蓿品种进行生产性能比较和营养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在三个试验地区分别建立了11个秋眠级标准对照品种秋季刈割后的再生自然株高与秋眠级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R2分别为0.9867、0.9884和0.9805。相关分析表明,11个秋眠级对照品种在三个试验区实际秋眠级的均值与加州大学给出的秋眠级之间相关性极显著(P<0.01),相关系数为0.9969;已知原秋眠级的13个国外引进品种的实际秋眠级均值与原秋眠级之间也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相关系数为0.9969。2.通过聚类分析,所有参试品种可被划分为6个大类,依据11个标准对照所在的小类群又可以将供试品种对应划分为11个等级。20个国内参试品种中除凉苜1号、渝苜1号和甘农5号属于非秋眠类型,其他国内品种实际秋眠级均低于对照4级,属于极秋眠、秋眠和中度秋眠类型。国外引进品种秋眠类型多样性高,各秋眠类型均有分布。3.抗寒指数评定研究显示,阴山北麓所有品种的越冬率平均值为17%,未达到抗寒性评定的要求。其他两个地区所有品种越冬率平均值分别为86%和66.8%,6个抗寒越冬等级对标准对照品种的得分与原始得分之间相关性显著(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836和0.9839。聚类分析显示,所有品种划分为4大类,14个国内品种和5个引进品种与抗寒指数1级和2级对照品种划分为第一类,淮阴苜蓿和12个引进品种与抗寒指数3级和4对照品种划分为第二类,抗寒指数5级与3个引进品种划分为第三类,甘农5号、渝苜1号和凉苜1号和8个引进品种与抗寒指数6级对照品种划分为第四类。4.45个苜蓿品种按生长两年总产量可分为3类,第一类共5个品种,越冬率低于50%,第二年产量为零。第二类共六个品种,两年总产量范围为25189.7 kg/hm2~29074.3 kg/hm2。第三类共34个品种,两年总产量范围为30862.0 kg/hm2~36686.4 kg/hm2,产量排名前三的品种为新牧2号,润布勒苜蓿和SR4030。5.营养品质相关性表明,相对饲喂价值与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负相关显著与粗蛋白正相关显著。聚类表明,生长第二年40个苜蓿品种聚为五类。相对饲喂价值最高的一类仅新疆大叶一个品种,相对饲喂价值为135.27。第二类的相对饲喂价值为129.68~132.15,代表品种为骑士-2(2010)。第三类的相对饲喂价值为124.42~126.83,代表品种为WL363HQ。第四类相对饲喂价值为120.86~123.23,代表品种为劲能4.2。最后一类相对饲喂价值为116.35~120.13,代表品种为55V48。6.生产性能与营养价值综合聚类分析显示,聚类结果与生产性能聚类结果一致。综合评价分析表明,综合评价值排名前三的苜蓿品种为WL440HQ、MF4020、SK3010,综合评价值分别为0.579、0.571、0.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