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旨在探究自我欺骗的个体特质和社会影响因素,以及两者在影响自我欺骗过程中的程度和关联。与前人的研究相比,本研究首次通过前瞻性实验范式,考察作为个体特质的自我控制和外界影响下的社会地位感知对自欺的影响,来反映自欺的成因和特性,以深化自我控制理论模型和社会地位学说,丰富和发展自欺理论模型。实验一采用单因素两水平实验设计,要求控制组被试和答案组被试前后完成无答案提示和有答案提示的10道常识判断题,并分别预测无答案提示的40道常识判断题的分数,最后实际完成这40道题。结果发现,有答案提示下的答案组被试的预测得分显著高于无答案提示下的控制组;且相比无答案提示,答案组被试的预测得分更显著地高于实际得分。实验二采用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选取不同自我控制特质的个体进行高低社会地位感知的诱发和操纵性检验,并且完成与实验一类似的考试任务。结果发现,相比控制组,答案组被试预测分数与实际得分之差更大;相比高自我控制能力被试个体,低自我控制能力被试的预测分数与实际得分之差更大;相比高社会地位感知下的个体,低社会地位感知下的个体预测分数与实际得分之差更大。且在低自我控制上,低社会地位感知下的被试极显著地高于高社会地位感知;在高自我控制下,社会地位感知的差异不显著;在低社会地位感知下,低自我控制个体极显著地高于高自我控制个体;在高社会地位感知下,自我控制的差异不显著。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在前瞻性测试下,答案提示能诱发了个体的自我欺骗,个体的预测分是基于实际能力和答案提示共同作用的结果。与高自我控制个体相比,低自我控制个体往往会产生更多的自我欺骗;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欺骗他人行为,说明欺骗自己与欺骗他人在个体特质上的存在很大共性。并且,由个体资源占有情况决定的社会地位感知都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控制和自我欺骗,高社会地位感知会抑制低自我控制能力对自我欺骗的影响,而低社会地位感知反而会增加低自我控制个体的自我欺骗程度,以上结论符合并发展了社会占优理论和自我服务偏向的动机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