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用RAPD和SSR分子标记方法,在两个抗小麦白粉病品系(Am4/87-1//京411~*5)、(Brock/015//京411~*2)和感病亲本京411中分别检测到两个特异RAPD片段OPP15-A917、OPP15-B917和两个特异SSR片段Xgwm114-A116、Xgwm114-B116。 将上述两个特异RAPD片段和两个SSR片段克隆,测序,提交Genbank进行序列同源性分析。结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RAPD和SSR分子标记方法,在两个抗小麦白粉病品系(Am4/87-1//京411~*5)、(Brock/015//京411~*2)和感病亲本京411中分别检测到两个特异RAPD片段OPP15-A917、OPP15-B917和两个特异SSR片段Xgwm114-A116、Xgwm114-B116。 将上述两个特异RAPD片段和两个SSR片段克隆,测序,提交Genbank进行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OPP15-A917和OPP15-B917与乙酰辅酶A羧化酶基因Acc-2
其他文献
分子育种就是定向、有目的地对农作物品种的遗传进行改良和修饰,更有效地培育植物新品种。在多种抗植物虫害、耐除草剂基因中,豇豆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owpea trypsin inhibitor,CpTI)和耐除草剂基因(bar)因其抗虫和耐除草剂的广谱性而成为效果最为理想的外源基因,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作物抗虫、耐除草剂基因的改良上。本论文研究了用花粉管通道法将CpTI和bar基因转入花生品种“汕油523
本文以陕西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两试点、两年度参试品种(系)、及澳大利亚西澳州面条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小麦籽粒淀粉含量、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淀粉色度、淀粉粘度特性、淀粉膨胀体积及淀粉凝胶质构特性等6个淀粉性状指标,对同一品种在不同试点间及同一试点不同品种间淀粉性状的变异情况,品种(G)、环境(E)及品种、环境互作(CEI)对各淀粉性状的影响,淀粉性状间的相关性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根据各淀粉性状
1.选用两个耐干性不同的水稻品种中组1号和春江15,对发育过程中的种子耐脱水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种子的耐脱水性是在种子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种子耐脱水性获得的时期早于新鲜种子发芽率获得的时期,而且施加缓慢脱水处理有利于种子脱水耐性的形成;两个水稻品种发育过程中的耐脱水性一样,但成熟后进一步超干处理则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这意味着水稻种子的耐超干性与耐脱水性不完全相同。 2.对不同水稻品种
本研究通过对水稻叶片中Rubisco及其活化酶进行细胞器定位,同时结合水稻光合日变化规律,再利用免疫扩散定量分析法,研究这两种酶的分布、含量以及活力在一天中的动态变化,深入探讨了光合关键酶Rubisco和RCA活性在中午下降的原因;同时,通过对剑叶衰老期间光合及光合关键酶动态的观察以及对10叶期水稻全株不同叶位叶片和整个衰老期间单个叶片(第11叶和剑叶)衰老相关生理生化变化关系的研究,为光合“午休
在国内外水稻节水灌溉研究基础上,2002年于河南开封惠北水利科学试验站田间条件下,采用裂区试验,进行水分条件对水稻和旱稻磷素营养和水分生产率的研究。主处理为四种水分条件(土壤水势-10KPa、-30KPa、-70KPa和雨养,代号分别为W1、W2、W3和W4)。副处理为品种处理(当地常规水稻品种和旱稻502)。另外在旱稻的W1和W3的水分处理中设置了三种磷素水平(不施磷肥、50kgP/hm~2和1
本试验针对长江中游特定的生态条件,采用四元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研究品种、密度、播期、氮肥四个因子五个水平对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根据试验所得的数据资料,建立各因子对油菜产量、含油量、硫甙含量、芥酸含量、油酸含量、亚油酸含量、亚麻酸含量的回归模型,通过计算机的模拟寻优和分析模型。结果表明: 1、试验所选的5个品种间油菜含油量、油酸含量、亚油酸含量达显著水平,硫甙含量、芥酸含量达极显著水平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长期育种,水稻单产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继续运用常规育种法来提高水稻单产已经难有大的突破,需要另僻溪径。大量研究发现:籼粳亚种间杂种的营养器官和产量性状表现出强大的杂种优势,如能有效加以利用,将有可能使水稻产量取得新的突破。但由于籼粳亚种间杂交存在F_1代结实率偏低的问题,使得目前难以直接利用其杂种优势。因此探讨籼粳亚种间杂
淀粉是稻米的重要组成部分,占精米干物质的90%左右,它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组成。研究表明: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组成比例及其分子结构是决定稻米蒸煮食用品质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种植的水稻品种大多稻米品质比较差,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直链淀粉的含量偏高。因此,育种家们一直希望通过降低直链淀粉含量来达到改良淀粉品质的目的。但是,直链淀粉含量是一个胚乳性状,传统遗传改良较为困难。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
籽粒充实不良是新株型(NPT)稻和粳/籼亚种间杂交稻(J/IH)产量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本研究以具有代表性的新株型品系和亚种间杂交稻组合为材料,观察了其源库特征和物质运转特征,以揭示其籽粒充实不良的原因。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1.与籼型杂交稻汕优63(对照)相比,新株型稻和粳/籼亚种间杂交稻库容量(总颖花量)大,抽穗前干物质累积量较低,抽穗时干重/颖花比(mg/颖花)低。但抽穗至成熟期的物质
选用6个粒重及外观品质差异较大的粳稻品种(系),按完全双列杂交方式配制30个组合的杂种F_1及14个组合的F_2、1个组合的F_3家系和8个回交组合,考查亲本及各杂种后代的谷粒性状和加工、外观品质,研究粳稻粒重的遗传特性及其对品质的影响,结果如下: (1)穗上部籽粒粒重的变异度极显著小于中、下部;大粒品种的粒重变异受粒位的影响更大。因此,选取稻穗上部籽粒进行粒重遗传及相关研究最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