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PCR方法调查了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rmtA,rmtB,rmtC,rmtD和npmA)在2008年河南省郑州周边收集分离的120株鸡大肠杆菌中的分布。并同时检测了16S rRNA甲基化酶阳性菌株携带ESBLs基因(TEM,SHV,CTX-M)的情况。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了解16S rRNA甲基化酶的传播方式及机制,首先对16S rRNA甲基化酶阳性菌株进行质粒抽提,对原始菌株的质粒采用Southern杂交证实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rmtB是否位于质粒上。接着,以DH10B为受体菌,进行了质粒的电穿孔转化试验。提取转化阳性菌株质粒,分别对原始菌株和转化菌株的质粒进行MegaBase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比较其耐药质粒图谱差异;并采用Southern杂交证实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rmtB是否转化成功;通过对rmtB基因阳性菌株质粒进行酶切,用Southern杂交证实rmtB基因位于相同或者不同的质粒上,接着将酶切片段与pBC SK+载体连接并转化、插入片段确认成功后,送基因测序公司进行测序,并进行序列比对,以进一步了解rmtB的分子遗传背景。结果表明,在分离的120株大肠杆菌中,仅检测到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和rmtB基因,其检出率分别为2.5%(3/120)和7.5%(9/120)。12株16S rRNA甲基化酶阳性菌株均携带TEM-1。其中分别有1株还携带有blaCTX-M-14及blaCTX-M-65。转化试验和质粒图谱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携带rmtB基因的阳性质粒可传递给受体菌E.coli DH10B。Southern杂交证实rmtB基因位于质粒上。成功地获得了2株分别为4.6k和7.0k的rmtB基因的分子遗传图谱。测序结果表明,4.6k的图谱中,rmtB基因的下游存在着ISCR1插入序列;而7.0k的图谱中,rmtB基因的下游存在着IS26插入序列和Tn1721转座酶基因。综上所述,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和rmtB在2008年分离的鸡源大肠杆菌中以普遍存在。Southern杂交证实其均位于质粒上,并可以通过质粒在细菌之间转化,而发生耐药基因转移。rmtB基因的遗传背景研究提示,虽然rmtB基因所处的遗传位置存在较大差异,但其均与移动的遗传因子有关,推测rmtB基因可能通过整合或转座的方式发生转移。本研究也为进一步研究rmtB基因水平扩散的发生机制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