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环境罪预防性立法研究

来源 :大连海事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ydaf2ut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严厉打击污染环境犯罪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风险刑法理论的传入,掀起刑法学界的风潮,刑法学家对于刑法预防功能有更多关注。基于民众对于安全的需求和刑事政策的需要,预防性立法在刑事立法中呈现日益壮大的态势。我国刑法中恐怖犯罪、网络犯罪、腐败犯罪、食品药品犯罪等犯罪中都体现了我国预防性的刑事立法观念。2011年修订后的《刑法》第338条规定了“污染环境罪”,对“原来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明显增强了刑法对环境污染犯罪的惩罚力度,解决了部分污染环境犯罪惩治中的疑难问题,同时反映了我国利用刑事手段保护环境资源的立法态度。但修改后的“污染环境罪”,但对一部分潜在的特别危险行为没有进行规制,这显然有悖于我国环境保护“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原则。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事故还是频频发生,民事制裁和行政制裁在环境治理中难以发挥实效,刑事制裁应当成为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预防性立法是一种现代立法理念,其强调刑法的社会秩序维护。预防性立法指刑法为更加有效保护法益,针对严重侵害法益的危害行为,刑法不再消极等待严重危害结果发生,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在法益侵害发生之前介入阻断严重危害结果发生。从近两次刑法修正案来看,刑法预防性立法在刑法立法中已经占举足轻重地位。预防性立法在网络犯罪领域和恐怖犯罪领域均有体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与保护国家安全一样重要。安全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刑法对污染环境犯罪积极预防具有现实的必要性。预防性立法将危险行为予以犯罪化符合我国严密刑事法网的需要,同时刑法中防止刑罚权滥用的谦抑原则并不相违背。中外刑事立法实践中,也已然存在预防性立法迹象,且我国刑事立法在网络犯罪、恐怖活动犯罪、公共秩序犯罪等集体法益的犯罪领域已经存在,预防性立法在我国刑法立法中拥有较好的实践基础。因此,为更好保护环境,惩治环境犯罪,污染环境罪立法应转向预防性立法。本文在已有的预防刑法理论支撑下,对预防性立法的概念及本质进行分析,探讨预防性刑事立法理念在污染环境罪中运用的可行性。通过理性分析各学者对污染环境犯罪刑法提前介入的不同观点,综合比较预防性立法的正当性和所面临的风险,提出合理有效立法建议。
其他文献
纤维段裂试验是测定纤维复合材料界面剪切强度的细观实验方法之一,其试验结果与其他三种细观试验方法(纤维拔出、纤维压入和微珠脱粘)测得的结果各不相符,相差较大.针对该问
摘要:群G的一个子群日称为在G中弱c-正规,若存在G的一个次正规子群足使得G=HK且H∩K≤HG,其中HG=∩g∈GHg是包含在H中G的最大的正规子群.弱c-正规子群是近年来群论研究的热点.利用
波纹管是一类子午线呈波纹状的旋转壳,作为弹性敏感元件和柔性连接件在航空仪表和管道工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基于壳体理论的分析多限于轴对称变形问题。最近,虽然出现
阐述了用紫外荧光法在线仪器测量地表水油类的可行性及局限性。对紫外荧光法水中油类监测仪进行性能评价,结果显示该仪器测试线性好,性能稳定,但准确度较差,适合用在在线预警监测项目中。
语文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在改革路上走出一条新路,从而寻找语文课堂的理想境界。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会更健康有序地持续发展。
中国文化自信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对全球文化逻辑批判和反思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自信主体的探求和追求,以文化实践动力机制制度性建构为核心旨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