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衰竭大鼠胃肠动力变化及大黄干预治疗研究

来源 :温州医学院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jing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胃肠动力、胃肠激素水平的改交情况,探讨其发生机制:选用大黄作为干预治疗药物,进一步明确大黄对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方法:通过腹腔注射硫代乙酰胺(TAA),建立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选用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10只)、肝衰竭组(25只)和干预治疗组(25只)三组。肝衰组和干预治疗组在0h、24h以5%TAA溶液300mg/kg体重腹腔注射造模,干预治疗组在造模前1天开始每天予以大黄溶液灌胃,对照组用NS处理作对照。观察大鼠的耩神、活动、饮食及大小便情况,并记录死亡时间,计算死亡率。48小时后以营养性半固体糊灌胃,20分钟后麻醉,开腹,门静脉采血,检测血清ALT、AST和TB,用ELISA法检测血浆内毒素、胃动素(MTL)、胆囊收缩素(CCK)和瘦素(LEP);计算胃内残留量及小肠推进率;肝组织进行常规病理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各组大鼠肝脏的形态学改变。 结果:在两次TAA腹腔注射后,肝衰竭组大鼠出现虚弱、嗜睡、皮肤出血、抽搐等急性肝衰竭的表现;干预治疗组大鼠亦出现懒动等表现,但无出血现象及抽搐。正常对照组大鼠无异常表现。肝衰竭组和干预治疗组大鼠均于TAA两次注射后开始死亡。正常对照组、肝衰竭组、干预治疗组的死亡率分别是0%(0/10)、36%(9/25)、20%(5/25)。与对照组相比,肝衰竭组的死亡率明显上升(P<0.05)。干预治疗组的死亡率与肝衰竭组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肝衰竭组大鼠的血清ALT、AST、TB分别为929.53±253.07U/L、5330.67±2235.66U/L、30.41±9.19μmol/L,与对照组的血清ALT(37.4±7.95U/L)、AST(203.20±78.12U/L)、TB(1.67±0.34μmol/L)比较均明显升高(P<0.01):干预治疗组大鼠的血清ALT、AST、TB分别为434.09±126.00U/L、1476.72±608.99U/L、10.69±3.12μmol/L,与肝衰竭组比较均下降(P<0.01)。上述结果说明TAA注射建立急性肝衰竭模型成功,大黄干预治疗能明显改善急性肝衰竭大鼠的肝功能。 肝衰竭组大鼠的胃内残留量(8.52±2.70g)与正常对照组(0.35±0.20g)比较明显升高(P<0.01),干预治疗组大鼠的胃内残留量(4.89±1.73g)较肝衰竭组减少(P<0.01);肝衰竭组大鼠的小肠推进率(57.05%)较正常对照组(78.81%)明显下降(P<0.01),干预治疗组大鼠的小肠推进率(62.03%)与肝衰竭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上述结果提示肝衰竭组大鼠的胃肠动力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弱,大黄干预能明显改善肝衰竭大鼠的胃动力。 肝衰竭组大鼠血浆MTL、LEP浓度分别为111.00±52.81pg/ml、6.85±2.73×1000pg/ml,较正常对照组(MTL233.43±113.20pg/ml、LEP16.83±4.13×1000pg/ml)明显减少(P<0.01),血浆CCK浓度(14.20±5.07pmol/L)较正常对照组(16.29±4.62pmol/L)减少不明显(P>0.05);干预治疗组大鼠血浆MTL、LEP浓度分剐为140.94±76.04pg/ml、9.67±3.56×1000pg/ml,较肝衰竭组明显增加(P<0.01),血浆CCK浓度(13.35±2.03pmol/L)较肝衰竭组增加不明显(P>0.05)。同时,肝衰竭组大鼠的血浆内毒素浓度(17.59±3.98×0.001EU/mI)较正常对照组(2.91±3.10×0.001EU/ml)明显上升(P<0.01),干预治疗组大鼠血浆内毒素(7.91±3.51×0.001EU/mI)较肝衰竭组明显下降(P<0.01)。另外,从相关性分析中可知,胃内残留量与MTL、LEP存在相关性(r=-0.514,P<0.01;r=-0.452,P<0.01),而与CCK不存在相关性(r=-0.140,P>0.05);小肠推进率与MTL、LEP存在相关性(r=0.404,P<0.01;r=0.573,P<0.01),而与CCK不存在相关性(r=0.246,P>0.05);胃内残留量及小肠推进率与血浆内毒素水平存在相关性(r=0.617,P<0.01;r=-0.446,P<0.01)。以上数据提示急性肝衰竭大鼠胃肠动力与血浆MTL、LEP及内毒素水平存在相关性,与血浆CCK无相关性。 本实验的结果说明肝衰竭大鼠存在血浆胃肠激素水平紊乱,导致胃肠动力障碍,加重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大黄干预治疗后可以改善胃肠动力障碍,进一步缓解内毒素血症。 病理观察,肝衰竭组大鼠的肝脏光镜下肝小叶结构破坏,呈现大片肝细胞坏死和淋巴细胞浸润,面积均达到50%;干预治疗组大鼠的肝脏则呈现部分坏死,面积均小于20%r对照组大鼠的肝脏未见坏死。说明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成功建立,大黄干预治疗后可明显减轻急性肝衰竭大鼠肝脏的损害。 结论: 1、急性肝衰竭大鼠胃排空能力及小肠推进功能均减弱,提示存在胃肠动力障碍。 2、急性肝衰竭夫鼠血浆胃肠激素明显异常,内毒素明显上升,提示急性肝衰竭胃肠激素水平紊乱,导致胃肠动力障碍,进一步加重急性肝衰竭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3、大黄干预治疗能明显改善急性肝衰竭大鼠的胃肠运动功能,从而减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减轻肝脏损害,提示可能改善预后。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第二代双源CT肺部Flash序列用于婴儿肺部CT检查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肺部CT检查的100例婴幼儿作为研究一般对象,根据扫描模式的不同
目的:探讨离体眼在保持血管灌注状态下作视网膜血管搭桥操作的可行性。 方法:羊眼取自当地屠宰场,羊屠宰后立即剜出眼球,眼球剜出后即刻返回实验室,羊眼在运送回实验室过程中一
目的:分析骨盆64排螺旋CT低剂量检查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所选择的对象均是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期间收治的接受骨盆64排螺旋CT的患者66例,按照随机数字的方式对患者
目的: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呼吸衰竭患者在治疗中应用尼可刹米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这个时间范围内在我院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目的:  通过调控干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检测信号通路关键蛋白β-catenin、GSK3β,以及凋亡蛋白caspase-3的表达变化,探讨体外培养保存关节软骨组织活性与wnt/β-catenin
目的:分析放射CT诊断技术在肺段隔离症患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3例肺段隔离症患者,所有患者均实施放射CT诊断,并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总结放射CT的临床诊断
“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实施生物新课程的核心任务。为完成这个核心任务,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以此作为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孙国华老师执教的《细胞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