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GI)作为21世纪快速城市化条件下的精明发展战略,因其内涵的包容性、功能的复合性、尺度的延展性,发挥出比以往任何一种发展理念更加强大的自然保护及社会服务功能,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然而目前的研究多关注绿色基础设施的内涵及单一尺度的规划,较少重视绿色基础设施在多级尺度上的整合规划。本项研究探讨了多尺度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结构的规划方法,并以长三角区域为例,对区域、市域和中心城区三个尺度的绿色基础设施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如下:(1)系统梳理了一套新的“区域—市域—城区”多尺度绿色基础设施空间结构的规划流程。包括规划目标的确定、规划技术方法的筛选、组成要素的评价、各级尺度间规划结果的融合。研究结果表明,各级尺度的规划目标存在差异;不同尺度的规划技术方法存在差异,各级尺度的规划技术方法需以规划目标和研究区数据特征为导向进行筛选;高层级尺度的规划结果对低层级尺度的规划具有指导作用,而低层级尺度的规划/评价结果对高层级规划则有支撑和需求导向的作用。(2)建立了长三角区域绿色基础设施的网络结构。包括中心地斑块135块,有上海市境内长江口湿地群、江苏省境内太湖重要湿地、高邮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浙江省境内东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括苍山自然保护区等;主要连接廊道19条,包括长江主流道、太湖[淀山湖[黄浦江水系廊道和浙东森林廊道等。其中,长江口大型湿地群和黄浦江[淀山湖河流廊道在区域层面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价值,但也面临着严重的城市发展威胁,需要特别重视保护与发展的协调。(3)建立了上海市域绿色基础设施的网络结构。规划上海市陆域自然保护网络,包含44个生物保护中心地和5条重要生态廊道;构建包含7种类型的上海市陆域开放空间体系,并规划形成“三圈层”的市陆域开放空间网络;上海市域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由陆域自然保护网络和陆域开放空间网络耦合而成,耦合结果表明自然保护网络与开放空间网络总体上不重合,只在沪金—沈海高速东西向段、外环高速南段、沪芦高速南北向段三处地段存在重叠,需要特别注意建设用地与生态保护用地之间的互不干扰。(4)从居民使用的公平性角度定量评价了上海市中心城区绿色基础设施要素——城市公园的空间布局。结果表明中心城区居民使用城市公园的公平性程度差异较大,浦西片区部分人口密集的老城厢街区明显低于浦东片区;中心城区城市公园的现有布局和数量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亟需在市域层面增加大型开放空间的数量。本研究通过三个案例,探讨了三个尺度下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结构规划的技术实现方法,并衔接整合成一套既“至上而下”又“由下而上”的多尺度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结构的规划框架,为我国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