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密教是大乘佛教发展到3世纪以后在印度逐渐发展起来佛教派别。3世纪后期,开始传入中国,历经陀罗尼密教,持明密教的发展,至8世纪初,善无畏、一行等人翻译《大日经》,传法授徒,创建密宗。武宗灭佛以后,密宗传法世系不明。善无畏、一行所传主要是以胎藏曼荼罗为核心内容之胎藏密法。胎藏曼荼罗之渊源可追溯至佛教早期。3世纪以后被作为密教陀罗尼法的辅助性法门而频繁使用,并在陀罗尼仪式复杂化、神秘化过程中得到了发展。6世纪左右,曼荼罗法逐步完善,转而取代陀罗尼法之地位。曼荼罗的成熟集中体现在7世纪初创作之《大日经》中。《大日经》借鉴了历史上诸曼茶罗之特点,融密教各种修行法门于一体,并赋予精深之义理阐发,创造了“胎藏曼荼罗”,成为密教修行集大成法门之主要载体。《大日经》首次将胎藏思想吸纳到胎藏曼茶罗理论体系的构建之中,实现了对整个密法的系统性整合,创造性的构筑了胎藏密法体系。“胎藏曼荼罗”是胎藏密法的核心内容,“大悲胎藏大曼茶罗”则是“胎藏曼茶罗”之集中代表。本文对《大日经》各品之“大悲胎藏大曼荼罗”作了比较研究,认为各品本质上是一个有机体系,且以《具缘品》为纲领,各品之间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大悲胎藏大曼荼罗”法的体系。同时,对《大日经疏》以及善无畏传之“大悲胎藏大曼荼罗”,以及四大仪轨、日本流布之各种“大悲胎藏大曼荼罗”作了全面细致的考察。认为,诸种“大悲胎藏大曼荼罗”虽然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但在整体上仍然遵循了《大日经疏》疏释之规定和指导原则,并未出现所谓的善无畏与不空两种类型。也就是说,从善无畏到法全之时代,胎藏曼荼罗的传承一直都是秉承善无畏师传口授之传统的。这从“大悲胎藏大曼荼罗”一直保持了自身的基本特点以及四大仪轨均是在《大日经·供养品》基础上的整合等多方面证据,可兹证明。日本流传之“胎藏图像”、“胎藏旧图样”无疑也是与《大日经疏》胎藏曼荼罗为同一系统之作。而“现图”胎藏曼荼罗是一重要转折,它已经超出《大日经疏》之系统范畴,超出了师传的范围,颇有开拓新境界,开启新教派,创立新天地之意思。因此,笔者认为,“现图”是“胎藏曼荼罗”发展到日本以后变革的产物,且其首创者极可能是空海。“胎藏曼荼罗”的性质是密教修行者在探索修行方法的历史过程中逐渐总结形成的胎藏密法的集大成修证法门,它是社会历史的产物。“胎藏曼荼罗”被以三密观念阐释,并以菩提心修证为根本,形成了完善化的体系。胎藏曼荼罗在唐代传承发展过程中,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特点,同时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与调适性。其基本形状是城池状,以东方为上位,由内外三重正四方形院重重围绕本尊而形成同心方规制,本尊居中,次院为眷属,最外为世天。“胎藏曼荼罗”之最完整、最集中的形式是“大悲胎藏大曼荼罗”,置四重院,从内向外,依次是中台,置八叶莲花,内院置一切遍知印及金刚手、观自在等神灵,第二院置文殊等四大菩萨及其眷属,第三院置释迦牟尼及世天,四重院构成一个有机协调、层次严谨的组织系统。“大悲胎藏曼茶罗”之最根本的含义是本质、本体、轮圆具足之意,它象征宇宙万物之最高存在,并在功能上涵容一切。三重四方实际是代表了万物上中下纵向维度性质与东南西北横向维度性质,是一种容时空于一体的全面、立体的属性表征系统。它一方面象征世间与出世间的关系、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另一方面象征修行的阶次,表征修行之各种相态与功用。对于修行者而言,从内向外也象征净菩提心逐层显现之万象,从外向内,象征菩提心逐阶修证至一切智智的过程。总之,“胎藏曼荼罗”是密教发展的集大成之作,是胎藏密法修行的根本性法门,标志着密教密法的完全成熟。对于佛教的发展来说,它使佛教长期以来注重义理阐发和静态禅修的发展倾向发生了巨大转变,即转向既注重静态禅修亦注重外在仪式的、情景式的神秘主义修行。以“胎藏曼荼罗”为核心内容的胎藏密法也深刻影响了唐代的文化艺术以及社会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