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GLOBEC)”作为海洋科学国际前沿领域得到迅速的发展,并于1995年被遴选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核心计划。其中“食物网结构与生态系统营养动力学关系”被确认为GLOBEC的4个基本任务之一,营养动力学通道及其变化和营养物质在食物网中的作用,成为重点研究内容之一。1999年10月,“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计划被国家科学技术部正式批准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该项目的实施使我国在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这一国际前沿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论文以2000-2002年黄海中南部底拖网调查采集的鱼类胃含物样品为基础,采用唐启升院士提出的“简化食物网”的研究思路和“点”与“面”结合的研究格局,从关键鱼种、重要鱼种和鱼类群落3个层面上开展了鱼类摄食生态和食物网研究,旨在为研究黄海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及食物网营养动力学建模提供基础数据。 在关键鱼种方面,应用两因子列联表检验和Kruskal-Wallis非参数秩次检验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黄海中部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的食物组成及其摄食随季节、体长和昼夜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小黄鱼摄食的饵料种类多达30余种,磷虾类是其最重要的饵料类群,其次是虾类和鱼类。小黄鱼的摄食强度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秋季最高,夏季次之,春季和冬季较低。其摄食强度没有显著的体长变化,但食物组成却有明显的体长变化,随着体长的增大,鱼类和虾类在食物中的比例有所增加,而磷虾类、桡足类和端足类的比例则有所减少。聚类分析表明,小黄鱼在体长达到110mm时,出现了明显的食物转换现象。在4个季节,小黄鱼的摄食强度都有显著的昼夜变化,08:00和24:00是2个摄食高峰期。 在重要鱼种方面,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黄海中南部黑鳃梅童(Collichthys niveatus)、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和小黄鱼3种石首鱼类的食物关系,并对其摄食器官的形态特征作了比较。结果表明,3种鱼类均以甲壳类为主要食物来源,但其优势饵料生物却各不相同,食物组成存在显著差异。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