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ed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异位骨化疾病,一旦发病,随时间发展会对脊髓造成压迫,是造成疾病进展的主要因素,据报道OPLL导致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高达25%[1],产生一系列脊髓受压和神经功能恶化表现,包括肢体平衡协调的改变,精细运动控制的丧失和上肢虚弱、麻木或感觉异常。由于OPLL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疾病,一旦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保守治疗常常无效,病变会越来越重,一旦诊断OPLL要及早预防,采取相应的手段,及时趁早手术治疗,避免相应并发症。前后路手术均可取得不错的的临床疗效,前路手术对于短节段OPLL可以从前方彻底切除骨化物,从根本解决病变,但前路手术对长节段骨化物切除难度较大,后路手术通过脊髓让位间接减压相比前路手术更加安全可靠。鉴于前路手术显著的并发症发生率,这导致了基于后路手术的研究,而椎管成形术和椎板切除融合术成为了多节段OPLL的主要术式。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因局限性[2]。目前的文献多为椎管成形术、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术的研究,大多数研究缺乏比较组或长期随访。在本研究中,我们对椎管成形术与椎板切除融合术治疗OPLL引起的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以期找到最适合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方式。目的探究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两种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选取66例进行研究分析,其中行单开门椎管成形术36例,行全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术30例。其中单开门组36例行单开门椎管成形术(钛板法),椎板减压融合组30例行全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术(侧块螺钉法)。术后随访24月,通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疼痛程度;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通过测量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位X线计算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颈椎矢状位平衡指数(C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7SVA)及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并统计患者术后切口感染、脑脊液漏、轴性症状、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情况。结果1.两组在性别、年龄、病史时间及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上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及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术后JOA评分及VAS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3.两组术后末次随访ROM均较术前丢失(P<0.05),但椎板减压融合组ROM丢失度比单开门组大(P<0.05)。4.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CCI与术前比较显著降低,单开门组患者CCI低于椎板减压融合组(P<0.05),两组患者CCI丢失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2-7SVA与术前比较显著增加(P<0.05),单开门组患者C2-7SVA显著高于椎板减压融合组(P<0.05),单开门组患者C2-7SVA增加值高于椎板减压融合组(P<0.05)。5.椎板减压融合组术后轴性症状6例(20.0%),C5神经根麻痹7例(23.3%),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0.0%(18/30);单开门组术后轴性症状1例(2.8%),C5神经根麻痹2例(5.6%),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5.0%(9/36);单开门组术后轴性症状、C5神经根麻痹及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椎板减压融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减压融合术均可改善多节段颈椎OPLL的临床症状,前者在维持颈椎曲度及颈椎矢状位平衡方面不如全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术,但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术后保留颈椎活动度更大,且并发症发生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