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视网膜新生血管是多种视网膜血管源性疾病如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共同的病理生理改变基础,是导致患者视力减退甚至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治疗,临床尚无肯定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解析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并探索一种新型的、微损伤的治疗新生血管的方法已成为眼科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本实验分别采用玻璃体内注射和球后注射p.榄香烯的方法治疗高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通过观察H-E染色、视网膜铺片及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指标的变化,探讨中药单体β-榄香烯对高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发展的抑制作用。
方法:
将64只鼠龄为7d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空气对照组、高氧对照组、玻璃体内注射组及球后注射组。建立高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小鼠模型,分别对玻璃体内注射组玻璃体内注射1μlβ-榄香烯;球后注射组球后注射2μlβ-榄香烯。视网膜组织切片行HE染色,镜下观察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情况。ADP酶法视网膜铺片,测量视网膜无灌注区面积和用钟点法测量视网膜新生血管数量。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量累积光密度,观察VEGF的变化情况。统计结果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进行多组间变量分析比较,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HE染色各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分别为空气对照组(0.90±1.52)个、高氧对照组(27.15±9.83)个、玻璃体内注射组(2.90±2.02)个、球后注射组(13.33±4.83)个,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玻璃体内注射组及球后注射组分别与高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玻璃体内注射组与球后注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视网膜铺片各组新生血管钟点数分别为空气对照组未见新生血管、高氧对照组(8.00±1.26)、玻璃体内注射组(3.67±0.82)、球后注射组(6.12±1.17)。玻璃体内注射组及球后注射组分别与高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玻璃体内注射组与球后注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各组视网膜铺片无灌注区面积分别为空气对照组未见无灌注区、高氧对照组(385031.67±56024.13)、玻璃体内注射组(224679.17±54853.04)、球后注射组(307442.67±58947.96)。玻璃体内注射组及球后注射组分别与高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玻璃体内注射组与球后注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各组累积光密度值分别为空气对照组(32.17±20.98)、高氧对照组(144.04±65.72)、玻璃体内注射组(55.56±36.69)。统计学处理三者差异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β-榄香烯注射乳可以抑制高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
2.玻璃体内注射的给药途径较球注射的治疗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