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491例不同组织学类型的消化道息肉病人的息肉大小、位置以及病人的年龄、性别、临床用药等特点,了解消化道息肉的临床特征。并通过对不同病理类型大肠息肉血清的SOD、MDA的活力及组织中的5-LOX、VEGF、PLGF及NF-kB的表达,探讨血管生成在腺瘤癌变中的机制作用。方法回顾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09年9月~2012年10月经内镜中心检查确诊为息肉的患者共491例。在246例胃息肉患者中,分析不同的胃息肉病理组织学类型在息肉的发病部位、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质子泵抑制剂使用及其质子泵抑制剂使用时间之间的关系;分析245例大肠息肉患者的内镜下特征,比较大肠息肉的大小、数目及病理类型特点和随访情况。并选取105例大肠组织蜡块,其中1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5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病理蜡块,另选取大肠癌30例病理蜡块、30例增生性大肠息肉以及15例正常组织病理蜡块标本,利用S-P法染色,检测5-LOX、VEGF、PLGF及NF-kB在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取15例正常体检者、1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5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30例增生性大肠息肉及30例大肠癌患者的血清,分别应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及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其SOD及MDA的表达。结果胃息肉中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中HP的感染率分别为31.11%、45.31%和58.33%;95名胃息肉患者使用PPI,炎性息肉使用率最高。大肠息肉中腺瘤性息肉为主;20例大肠息肉切除后随访发现,2年内均有复发,70%为腺瘤性息肉。SOD在正常人、大肠增生性息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大肠癌患者的血清中的表达呈递减趋势,MDA在正常人、大肠增生性息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大肠癌患者的血清中的表达呈递增趋势。与正常大肠组织相比,增生性息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大肠癌患者的组织中5-LOX的表达明显升高;与增生性息肉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相比,大肠癌组织中5-LOX的表达明显升高。VEGF在正常人、大肠增生性息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大肠癌患者的组织中的表达呈递增趋势。与正常大肠粘膜组织相比,增生性息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组织中VEGF的表达明显较高;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相比,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组织中VEGF的表达较高。PLGF在正常人、大肠增生性息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大肠癌患者的组织中的表达呈递增趋势。与正常大肠粘膜组织相比,增生性息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大肠癌患者的组织中PLGF的表达明显较高;与增生性息肉相比,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组织中PLGF的表达更高。与正常大肠粘膜组织相比,NF-kB在增生性息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大肠癌患者的外周组织中表达更高;NF-kB在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增生性息肉。结论HP感染可能与胃腺瘤性息肉形成有关;PPI的使用与胃息肉的病理类型相关性不明显。大肠息肉中较大的广基腺瘤性息肉应加强随访。长期的慢性炎症能刺激肿瘤的生成,在大肠腺瘤癌变中起重要作用。MDA、5-LOX、VEGF、PLGF及NF-kB的表达在正常人、大肠增生性息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大肠癌患者的组织中的表达趋势存在一致性,可能共同介导腺瘤癌变。VEGF、PLGF在大肠腺瘤及大肠癌中的高表达可能与炎症刺激下的血管生成有关,其关键因素考虑与5-LOX的代谢通路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