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喷砂与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术联合应用清除龈下菌斑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探讨龈上及龈下喷砂与SRP联合应用及SRP单独使用的差异。为今后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的清除方法的选择及基础治疗提供实验数据及资料积累。方法:1.实验对象:选取2018年3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因慢性牙周炎于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的患者,纳入研究的24名患者,年龄在29~64岁,其中男性14人,女性10人,由同一名医师进行完善的基础治疗,随即进入维护治疗。2.实验分组:采用分组对照法建立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进行全口龈上及龈下甘氨酸喷砂(GPAP)联合SRP刮治作为GPAP+SRP组,对照组仅使用SRP刮除龈下菌斑及牙石作为SRP组3.实验方法:所有实验中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一月准确记录全口牙列临床指标: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临床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AL)、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以及探诊后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阳性率百分比。实验组,采取全口甘氨酸龈上及龈下喷砂,在探诊深度为4~6mm的所有位点中,随机选择2个位点纳入实验,并完成龈沟液样本的采集。并于喷砂后、GPAP联合SRP后一周及一月复诊时在选择的实验位点采集龈沟液样本。而对照组随机选择探诊深度4-6mm的2个位点于治疗前一周、治疗前、治疗后一周及一月进行龈沟液样本的采集。对所收集的样本应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各样本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g)所占总菌含量的百分比。结果:1.临床观察:通过实验组及对照组的比较发现,龈上及龈下喷砂可造成龈缘一过性出血,未经处理,出血症状很快消失,而SRP可造成牙龈上皮轻度损伤,出血症状明显。2.临床指标:实验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即基线水平各项临床指标间无明显差异,术后30天,各临床指标均显著变化,组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后PLI、PD、BOP及AL均呈下降趋势,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Pg相对总菌含量的变化:实验组甘氨酸龈上及龈下喷砂后,Pg相对总菌的含量较处理前降低,两者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未经任何处理的对照组,Pg相对总菌的含量前后变化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Pg相对总菌的含量大大降低,但两种治疗方案间无明显差异(P>0.05)4.在24名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未出现皮下气肿等其他副作用,仅一例牙龈萎缩、根面暴露患者表明甘氨酸龈下喷砂过程中有牙齿敏感症状,调整功率后,症状缓解。结论:1.牙周基础治疗阶段应用甘氨酸喷砂,Pg相对总菌的含量降低,对龈下菌斑具有清除作用,GPAP可作为慢性牙周炎的有效治疗办法。2.对于慢性牙周炎的治疗,GPAP联合SRP与SRP单独使用具有相同临床指标变化,可以有效控制炎症。3.甘氨酸联合SRP与SRP单独使用,牙周袋内牙周致病菌Pg的相对含量显著减少,具有相同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