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助人行为作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不但受到大众的热议,也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心理研究者在助人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大多采用外显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随着内隐社会认知的不断发展,情绪Simon任务、情绪Stroop任务、The Go/No-Go Association Test等为内隐态度的研究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但内隐助人态度方面的研究依然不丰富,并且情境因素对内隐助人态度作用的研究更是少见。鉴于此,本研究采用内隐联结测验(IAT)和新近发展起来的情感错误归因程序(AMP)实验范式,通过三个实验来探讨大学生的内隐助人态度及其情境效应。实验一采用IAT范式,以宁夏大学50名本科生为被试,采用2(性别:男或女)×2(助人主体词:自我词或他人词)×2(类型词:助人词或非助人词)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考察大学生是否具有内隐助人态度。实验二采用AMP实验范式,以宁夏大学60名本科生为被试,通过2(性别:男或女)×2(情境启动:道德词或能力词)×2(助人主体:自我助人或他人助人)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探讨大学生内隐助人态度在道德情境和能力情境下的差异。实验三同样采用AMP范式,以宁夏大学60名本科生为被试,通过2(性别:男或女)×2(情境启动:道德积极词或道德消极词)×2(助人主体:自我助人或他人助人)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探讨大学生内隐助人态度在道德积极情境和道德消极情境下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存在内隐助人态度,且不存在性别差异。(2)大学生在道德情境和能力情境中的内隐助人态度存在差异,大学生较倾向于道德情境下助人。(3)大学生在道德积极情境和消极情境中的内隐助人态度存在差异,大学生较倾向于道德积极情境下助人。以上研究结果一方面证实了大学生存在内隐助人态度,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情境因素对大学生内隐助人态度的影响。此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内隐助人态度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能为高校对培养大学生的助人态度和行为提供一些建议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