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第三部门在社会中功能的发挥和影响力的提升,学界对其中具有重要地位的NGO和基金会开始全面而深入的研究,NGO在发展过程所面临的资源获取能力问题也成为重要议题。相对于众多的资助主体而言,基金会具有独特的社会使命和资源优势,在NGO资助中能发挥的的作用尤为引人关注。同时我们也很明显可以认识到,基金会资助草根NGO是公益行业实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公益力量成长极具意义的运行方式。但是在充满期待的赞誉声过后,我们不得不正视的现实是,基金会对草根NGO资助过程中广泛存在的“志愿失灵”现象,使得资助效果大打折扣,极大地影响着资助实践的发展。而通过对以往研究的回顾,笔者发现学界对这种现状背后的运行逻辑和原因分析鲜有深入系统的探讨。本文在对国内资助现状进行描述的基础上,从价值使命契合,资源投入效用和双方优势互补的视角分析了基金会资助草根NGO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在正视当前资助形势的前提下,指出基金会的资助实践并没有有效地缓解草根NGO资金短缺的问题,也未能在改善双方合作关系的同时发挥出促进公益行业发展的应有作用。文章基于对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现状的认识,认为资助效果和意义是多角度和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并通过借鉴志愿失灵、理性选择和有限理性以及社会交换理论等视角,从外部宏观环境,行业内部发展以及基金会和草根NGO自身等方面寻找答案。宏观的外部因素包括脆弱的社会环境和政府政策管理体制的限制;自身发展方面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基金会从项目审批到最终的评估结项各环节的运行机制,草根NGO不成熟的组织结构、有限的项目执行和资源获取能力以及不正当的利益联盟等方面,并基于这些因素详细分析了其中的的作用机制和运行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