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方形腔体吸收器的菲涅尔太阳能集热器及单/双效吸收式太阳能空调系统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ebu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线聚焦和点聚焦两种采用方形腔体吸收器的菲涅尔太阳能集热器进行了研究,并将线聚焦反射式菲涅尔太阳能集热器用于驱动单/双效吸收式的太阳能空调系统,并对系统进行了实验测试与理论分析,主要研究内容概括如下:1.对采用腔体吸收器的太阳能集热器能量转换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与研究,结合能量转换规律,建立了评价集热器性能的相关指标。2.对线聚焦反射式菲涅尔太阳能集热器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模拟了集热器的光学性能,研究了影响太阳能集热器光学效率的影响因素,并对此进行了优化;模拟了集热器的集热性能,进一步分析和研究了各项因素对集热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由实验进行了验证,得到的实验与模拟结果误差在15%以内。线聚焦菲涅尔反射式太阳能集热器的纯光学效率为78.5%,最高集热温度约为180℃,在集热温度80-150℃的范围内,集热效率从52.3%变化到32.6%,热损系数从10.8 W/m~2 K上升到21.2 W/m~2 K.3.对点线耦合线菲二次反射塔式太阳能集热器的光学性能和集热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与研究。模拟了集热器的光学性能,研究了影响太阳能集热器光学效率的影响因素;模拟了集热器的集热性能,并进一步分析和研究了各项因素对集热器集热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由实验进行了验证。在集热温度100-160℃的范围内,集热效率从51.6%变化到33.2%,热损系数从7.6 W/m~2 K上升到16.8 W/m~2 K.4.对线聚焦菲涅尔太阳能集热器驱动的单/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制冷机的工作状态随着进口热水温度的变化而自动在单/双效制冷模式间切换,当热水温度位于85~oC以上时,制冷机运行单效模式,额定制冷量约为90kW,COP为0.7;当温度达到145~oC以上,运行双效模式,额定制冷量约为130kW,COP为1.2;还对蒸发温度、冷却温度等对制冷机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5.对上述太阳能空调系统进行了系统运行仿真模拟与实验测试。该系统能够根据太阳辐照强度和用户实际的使用需求以对应的模式来运行。在夏季典型天气条件下,系统能够提供全天的用冷需求,在中午时段制冷机能够以双效运行2~3小时,全天运行平均COP达到0.88。相比传统的太阳能空调,该型系统太阳能有效制冷时间长,同时具有更高的制冷转换效率。
其他文献
以干旱敏感型大豆品种绥农26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干旱胁迫条件下喷施褪黑素(100 μmol/L)对大豆苗期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抗
工业机器人焊接生产线的全新设计和应用给汽车生产制造带来新的思路,可以引入ROBCAD机器人离线仿真软件,利用3D图形设计焊接生产线仿真系统和控制系统,优化工业机器人焊接生
物权法定主义原则本身的僵化限制了新的物权类型的创设与发展,抑制了社会的活力,压抑了民间社会对权利的创新功能。因此,物权法定主义有走向缓和开放的趋势。
当前电机保护器采用单片机或DSP作为控制器,无法对多路信号进行并行处理,且实现方程式计算复杂的保护算法能力差、周期长,采用15408个逻辑单元的FPGA作为控制器,因高工作频率
激光喷丸成形技术具有非接触、无模、高效灵活等优点,还能在金属材料的深度方向引入残余压应力以提高金属材料的抗疲劳、耐腐蚀等性能。因而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
甘肃北部的腾格里沙漠南缘,沙层表面松散,厚度均超过50m。区域性断层较为发育,局部地段可能引起坍塌、边坡失稳等工程地质问题。施工中通过研究超厚粉砂地层桥梁深桩基(群桩)
肺气肿是呼吸科一种常见疾病,对重度肺气肿伴或不伴有肺大疱患者,常规内科治疗仅能缓解症状,并不能阻断或逆转疾病的发展。外科肺减容术(Lung volume reduction surgery,LVRS
目的回顾性分析紫杉醇联合表柔比星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疗效。方法术前行4个周期紫杉联合表柔比星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51例,依据用药情况,47
近年来,纳米技术飞速发展并建立了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为进一步应用纳米科学技术解决临床问题尤其是在肿瘤检测方向提供了契机。一方面,功能化的纳米材料具有靶向性、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可被引入肿瘤早期检测研究中,包括以金纳米材料为代表的重金属纳米材料、聚合物纳米材料、量子点等;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质可克服背景杂质带来的信号干扰,其独特的增强效应更能放大生物标志物的信息,
海洋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其中既有导致海洋生物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人类传染病病原微生物,亦有导致人与海洋生物共患的病原微生物。这些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和散播,对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