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当代短篇小说的奇才”,白先勇及其小说创作历来都是国内外学者关注与研究的重要对象。其特殊的身份背景、人生经历、文化积累、创新思维等都决定了他几乎所有的小说创作都是围绕着悲剧意识进行展开,并以此诠释了他对于文化、生命、历史的特殊认知与体悟。本论文从悲剧意识入手,对白先勇及其笔下的小说中体现的悲剧进行了梳理与探寻。本论文主要分为三章。第一章从根源入手,探析白先勇及其小说创作中悲剧意识的成因。白先勇悲剧意识的生成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生逢乱世,自童年时期起白先勇就随家人于炮火之下四处奔走,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感到了时间与历史的无常。二是成年后远离故土求学生活,在东西方之间的文化碰撞下形成了他独特的“寻根”情节。三是自小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其中的感伤基调与悲天悯人的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白先勇最初悲剧意识的形成。第二章论述了白先勇悲剧意识的文本意涵。从具体的文本分析入手,结合白先勇独特的人生经历,阐明了白先勇在小说建构中体现出的多种悲剧意识,即对人们无常命运的悲悯之情、对彼岸世界的精神皈依与为同性恋群体的谱写哀歌。通过对白先勇不同悲剧意识形态的分析,揭示了在经历时代与历史巨变后的众生百态。白先勇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心灵感悟化为珍贵的墨水,刻画出了悲剧与处于悲剧中的人们的困顿与绝望,并试图在这困境中建立抚慰与救赎的精神家园,体现了其悲天悯人的创作情怀。第三章细致阐述了白先勇悲剧意识的审美呈现,也是本文是主要创新之处。第一节从人物群像的塑造方面入手,以父亲形象、红颜祸水形象及失根者形象三方面为基础,探究其不同人物形象在小说创作中的不同功用,并在继承前人对人物形象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与深化了人物群像建构的类型与内容。第二节是话语修辞与悲情缠绕。作者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学习了西方现代派的写作手法,意识流与反讽写作技巧的运用将小说中隐含的悲剧意识作了更进一步的升华,同时对方言的运用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写作的极致追求。第三节是美的形式与悲的映现及共鸣。从戏曲、音乐、色彩等方面对小说叙事架构进行了分析,多种艺术形式的运用不仅能够更好地体现小说中的悲剧意识与他悲天悯人的情怀,更能突出其审美功用。通过对小说书写方式的分析,突出了其悲剧意识的独特之处,体现了重要的文学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