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万户研究(1510-1649年)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aliveali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尔多斯万户在明代蒙古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明正德五年(1510),通过达兰特哩衮之战,达延汗获得了其对于蒙古右翼的直接统治权。随后,达延汗将三子巴尔速孛罗封为济农,掌管右翼三万户。巴尔速孛罗死后,子衮·必里克及其后裔相继继承了济农,世代统治鄂尔多斯万户。清顺治六年(1649),清朝将鄂尔多斯万户分为6旗,划定了各旗的界限,鄂尔多斯万户至此消失。本文从自然环境、社会政治结构、游牧生产生活及与明朝关系等方面呈现这一时期鄂尔多斯万户的历史。其一,通过将以文献为主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和采用典型剖面提取信息的第四纪研究相结合,初步恢复了鄂尔多斯万户生活的自然环境。本文认为,河套及贺兰山西麓是鄂尔多斯万户主要活动地区。与现代自然环境相比较,1450-1650年间(包括鄂尔多斯万户活动于这一地区的时间)这一地区的气候整体偏干冷。且大致以16世纪中期为界,前半段的温度和水分条件比后半段略好,后半段气候干冷的特色表现的尤为明显。当时的温度比现代多年平均气温低1℃左右,降水量也低于现代多年平均降水量。相应地,其植被状况亦略逊于现代。其二,对鄂尔多斯万户的社会政治组织结构及其地理分布进行了初步的考证和叙述。笔者认为,爱马克、鄂托克、万户(土绵)及兀鲁思的定义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模糊性,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并无严格固定的模式,不可一概而论。因此,在分析明代蒙古社会组织结构时,应更多的从其存在的实际形态入手,而不是简单地确定上述术语的概念及其间的相互关系。在达延汗分封诸子后,其子孙逐渐成为蒙古各级社会组织的统治者。那么,通过分析衮·必里克及其后裔的世系及与其相关的人群的隶属关系的更迭与变迁来考察鄂尔多斯万户内部的社会政治组织结构可能是更为有效的方法。其三,通过对游牧人类学研究思路和成果的借鉴,本文对鄂尔多斯万户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考察和阐述。主要包括:牧畜的种类及结构,游牧生产过程及其中的分工与合作,游牧人群的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等人生礼俗等。其四,在对历史人类学关于中国北方游牧社会与中原定居农业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的反思的基础上,集中对鄂尔多斯万户与明朝相互之间关系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初步考察和阐述。在同明朝的关系中,鄂尔多斯万户有入边掳掠和通贡互市两种选择。然而,与一般的看法不同,鄂尔多斯万户并非迫切希望与明朝建立稳固的通贡互市关系,它与明朝之间的互市并不稳定,经常因其入边掳掠行动而被取消或关闭。明朝方面亦是积极主动地在修边、捣巢及互市之间不断转换,以实现其利益的最大化。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在当今多元文化带来的建筑创作空前繁荣的社会环境里,建筑表皮日渐成为当代建筑设计之中结构艺术表现的一种新趋势。本文根据表皮与建筑结构之间依存
针对机械结构裂纹扩展预测问题,研究了基于模态频率下降率的V型缺口梁裂纹扩展速率模型。设计了V型缺口梁的疲劳裂纹扩展实验系统,完成了4个试件的模态频率和裂纹扩展实验测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采矿业的迅猛发展,环境也日益遭到破坏,大量的废气和废渣污染水体和土壤。在这些有害物质当中,重金属由于具有富集性、难降解性等特点,对我国土壤的安全性造成了巨大危害。镉是一种极易聚集在大米中的重金属,长期摄入对人的肾脏、心血管、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有损害,它不仅会导致骨痛病,甚至还会致癌。我国是大米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解决大米镉超标问题刻不容缓。目前,学术界对于镉在稻米等农作
尽管所有高校都开设了大学英语课程,可很多学生却不能流利地说英文或用英文写作。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受到了质疑和挑战。笔者通过将BOPPPS模式应用到五年制大学英语教学中,
21世纪的全球社会己经进入了一个以知识为主导的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了组织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知识的竞争,知识转移和知识管理成
近年来随着中考标准化的日益推广,考题已由原来的传统句式转换向英语运用方面转变,这是一大进步。为了适应中考题型的变化,广大师生也已由原来重点练习句型转换向英文写作方
目的:分析血压正常伴右心室功能不全的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比较采取不同治疗患者的近期疗效及临床转归,以提高对血压正常伴右心室功能不全的急性肺血栓栓塞症
随着国家扶贫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大量的扶贫项目、资金投入到农村地区。一些乡村干部管理、经手的扶贫资金也越来越多,受利益的鼓动,他们打起了扶贫资金的主意,利用手中的权
人机界面(DMI)单元是列车运行监控装置(LKJ)的用户交互设备。通过对图像字符识别方法的研究,设计了基于点阵对比方式的字符识别方法,来对DMI图像中的字符做识别,识别的结果提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和全球性能源危机的涌现,人类开始意识到为求发展而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危害,于是如何慎重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节约能源成为各界学者共同关注的课题。在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