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后医疗救助评估与政策研究——以“汶川地震”为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ling8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地震灾害的发生频率及强度较上世纪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地震会给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危害及损失,其中地震对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地震所引起的外伤与疾病、伤残与死亡,家庭的变故与心理损伤,生态与居住的环境变化,财产损失与收入减少,以及其他直接的和间接的、即时的和延缓的不良影响等等。灾害发生后,灾区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发生巨大变化,医疗救助制度的运行环境发生改变,原有的医疗救助制度不再适用于灾后的情况,灾后如何测算后续医疗和救助需求,向需要康复治疗的伤员提供适宜的、符合实际医疗需要的医疗服务和救助成为一个新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以灾后紧急救治期后与常态医疗救助之间的过渡期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这一阶段面临的问题展开研究。   研究目的:   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地震灾害调查工具及调查方法,以“汶川地震”为例,通过抽样调查,对地震造成危害进行全面分析,以探讨地震危害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为震后医疗救助相关评估提供数据基础,并确定灾后医疗救助工作的重点。在此基础之上,探索地震灾后合理的贫困人口界定方法、医疗救助制度与相关保障制度的衔接方式,合理的医疗救助内容和项目,促使灾区更好地开展医疗救助工作,并为今后建立有效的紧急医疗救助政策和方案提供依据,为今后的相关灾害研究提供方法借鉴。   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回顾相关流行病学研究和现况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入户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获得有关地震危害的相关信息,并通过数理统计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相关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并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及灾后困难人口的现状分析确定困难人口的筛查模型。通过现有医疗救助政策分析及卫生服务包研制等原理对灾后医疗救助政策开发,并利用医疗救助筹资理论及方法对灾后医疗救助参保资助金进行测算。   研究内容:   (一)在综合分析相关地震危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地震灾害健康评价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灾后调查人口的一般情况。   (2)灾后人群的健康状况分析。   (3)灾后人群的卫生服务利用及可及性分析。   (4)灾后人群的心理损伤。   (5)灾后家庭及成员的收入状况及经济损失。   (6)灾后居民对政府公共政策的认知。   (二)通过数理方法及现状分析,确定灾后困难人口的快速筛查的关键因素及模型,并对灾后困难人口进行了测算。   (三)本研究对灾后救助服务包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这两个影响灾后医疗救助的关键环节进行了研究,以提高灾后困难人口的卫生服务可及性,同时使灾后有限的救助资金达到最大的效益比。在确定困难人口数量及卫生服务需求量的基础上,利用相关卫生筹资原理及公式对救助对象的参保费用进行测算。   研究结果:   本研究调查时间为2008年8月1日—30日,在四川省、陕西省及甘肃省随机整群抽样了三类受灾程度地区(极重灾区,重灾区,一般灾区)共10个县(市、区),4380户(极重灾区933户、重灾区2175户、一般灾区1272户),共15788人,完成设计调查人数的97.4%。   研究结果显示:地震使灾后居民的卫生服务需要量大幅增加,居民健康状况堪忧,不同灾区的两周患病率都是2008年第四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的1.5倍到2倍;居民的自感健康大多处于“不好”“一般”的状况;灾后居民的疾病谱发生变化,急性传染病发生率在灾后有所升高;极重灾区、重灾区、一般灾区的PTSD发生率分别为:62.5%,11.25%和10.25%;家庭财产损失金额金额较大且不同灾区差异明显:极重灾区城乡合计家庭财产损失金额8.6万元,而重灾区、一般灾区则为0.8万元和0.2万元;极重灾区有51.19%房屋倒塌远远高出重灾区的15.76%和一般灾区的7.97%;极重灾区灾后遇难人员的平均年龄为32.1,主要以青壮年为主,人群总死亡率为1549人/10万;潜在寿命损失年数率(YPLL‰)为44.2‰;潜在工作损失年数率(WYPLL‰)为38.3;潜在价值损失年数率(VYPLL‰)为8.2‰;在极重灾区农村、城镇居民中分别有80.4%、52.8%靠政府救济生活;居民对紧急医疗救助政策及紧急医疗服务的满意度都很高,不同灾区都在80-90%之间,但同时只有20%左右居民对常态医疗救助政策有所了解。通过本研究了解到地震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严重的,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直接及潜在经济损失,同时地震危害之间的相互影响还会加重危害的严重性。汶川地震使灾后居民的卫生服务需要量大幅增加,居民的疾病负担加重。同时地震对灾民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普遍存在,其中精神健康评分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率都与受灾程度密切相关。地震灾后还将造成贫困人口的大幅增加,灾后救助工作压力增大。   结论:   (1)通过对灾后居民经济状况的数理分析及现状研究,建立了灾后特别困难人口和一般困难人口的筛查模型:一般困难群众为居民中只具有“无收入”或“无住房”或“无生产工具”中一项指标的即可被纳入一般困难群众;特别困难群众为具有“无收入”、“无住房”、“无生产工具”中任意二项指标的居民即为特别困难群众,对不同群众施行分别救助。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灾区的困难人口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发现:灾后特别困难人口比例在极重灾区为30%左右,重灾区为15%左右,一般灾区为10%左右,与灾前灾区纳入救助体系的困难人口占总人口的5-10%相比灾区困难群众的比例大幅增加。   (2)在对灾后困难居民卫生服务需求研究中发现,灾后困难居民的门诊救助量将大幅增加,根据灾后困难居民的就医需求特点,本研究开发了有针对性灾后医疗救助服务包,并提出在灾后医疗救助与城乡医疗保险衔接过程中,适当增加门诊救助比例,使灾后医疗救助服务包制度得以更好的实施,具体服务包内容为:增加慢性病的门诊救助服务包;为严重伤残等特殊困难群众制定必要的救助服务包;加强对灾区居民的精神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   (3)灾后医疗救助工作应根据灾区不同时期的特点作出适用的调整,实行动态管理,在保证公共财政对医疗救助制度的支持的基础上,加强医疗救助与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衔接。一是制定合理的城镇医保救助资金分配比例。根据救助对象的不同医疗需要,要坚持以住院救助为主,兼顾门诊救助,同时加大对城镇困难群众的临时救助力度;二是加大对新农合的门诊救助力度。对于“五保”户、特别困难群众及因灾严重伤残人员,应取消住院及门诊治疗起付线,在未实行门诊救助的地区,即使保留起付线,不应超过当地低保对象年收入标准的5%。同时可以考虑实行家庭账户定额补助的方法对灾后需要救助服务包的特殊人群实行门诊救助;三是因灾严重伤残人员的特殊救助政策,这部分救助对象中的慢性病人、需要长期维持性及康复性治疗的病人门诊负担较重的特点,给予一定的门诊定额救助,并由民政部门直接与对口医疗单位结算费用;四是不同医疗救助对象实施分类救助,实施不同救助比例。对灾后特别困难群众及特殊救助对象(因灾伤残人员)应逐步达到100%,一般救助对象(一般困难群众)应达到与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累计实际补偿比70-80%,随着医疗救助资金的增加及困难人口的逐年减少可以逐步提高救助比例。
其他文献
框架式生活  天地是为牢笼,我们生活在一个大框架之中。  以前准备写小说的时候,我会想到“写”这个行动本身(形式和理念在先,因此写得不自由,不放松)。但我不能说,以前准备生活的时候,我会想到“生活”这个行动本身。因为生活是理所当然的,即便有天地牢笼,我们仍然无处不在地栖息于其中。  就这样,我已经度过了四十年。  我并未觉得世界是你们的,也并未觉得世界是我们的。事实上,我们总是各自为政,彼此间各不
期刊
马锋先生rn1977 年,我从大同矿务局工程处正式调入《汾水》编辑部.在此之前,我被借调了一年的时间.rn在借调的那段时间,老作家孙谦带我到昔阳县体验生活,把我下放到昔阳县赵
期刊
母亲仙逝已经一百天了.我度过了一段悲痛和恍惚的日子,心情渐次归于沉静,但对母亲的思念与追怀仍不绝如缕.此前我在哀伤中写下《妈,我想把你拉在人间》 《安魂曲》等几首悼母
期刊
秋天,偌大的科尔沁  需要填充,需要念想  一草一木  吐出弱小的爱恋  不肯自拔  这是我喜欢的草地山河  大境的阴影下  谁的眼里,映出蓝天  你的泪水翻转  翅膀掠过大汗的版图  夜,让我们清澈  归宿是沉睡的理由  远山,近水  出没在未曾邂逅的冬  我坚硬饱满  用来孤独的,在杯盏里  用来倾听的,在敖包上  这是我甘心情愿的吻  祛除了某段河水的炎症  星星微弱的光  落在惴惴不安的仰
期刊
我的比亚迪晋A·6S480,我亲爱的家人、我忠实的朋友.rn2010年11月份我结婚(具体哪一天也忘了),这一年的最后一天,老公用我俩所有的钱开回来一辆比亚迪F3.第一次拥有属于我们
期刊
我是在从罗马到都灵的火车上开始写这一篇文章的.这时候刚刚结束一个学期的课程,唯有一门考古课没有办法完成考勤.L教授一整个学期都在请假和调课,我买了车票之后,她说她感冒
期刊
摘 要:21世纪以来,我国的电力系统建设取得了长足的發展,输变电工程作为电力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愈来愈受到政府的广泛关注。本文立足于国内外对于输变电工程的施工经验总结,对输变电工程建设施工质量管理的三个阶段进行研究,提出了若干施工质量管理的对策,对于促进该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输变电工程;工程建设;施工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TM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期刊
期刊
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的发展,电子政务发展程度己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及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标志之一。其中,政府门户网站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体现出电子政务的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