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虎通义》简称《白虎通》,是汉章帝时期以“统一经义”“讲议五经同异”为目的的白虎观会议的书面集结,因此具有其特殊的时代意义和学术价值。东汉初期,由于今古文学家争论不断,儒家经典异说纷纭,术数谶纬盛极一时,白虎观会议应运召开,而《白虎通》则是在此基础上撰写而成的。《白虎通》中征引文献丰富,包含着丰富的文献资料和潜在信息,其行文过程中引用的大量的古籍文献,对我们考察文献源流,辑录文献佚文,校勘文献异文,有着不可取代的学术价值,也为探究东汉主流思想的发展构成提供参考。全书引用图书种类约为110种,引用频率将近2000次,引书中包含了大量的经学典籍、谶纬诸子、史部文献。致使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思想观点保存下来,其中不乏亡佚的文献资料。本文将以中华书局出版的陈立撰《白虎通疏证》为底本,对《白虎通》的引书进行系统的梳理研究,以便为文献的留存与整理提供依据,为探究东汉初期思想文化发展提供参考。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白虎通》概观,《白虎通》引书概况,《白虎通》引书分析。《白虎通》概观,主要是从其成书的社会背景,成书过程,具体内容三方面进行论述,以便更好的对引书进行处理。《白虎通》引书概况,由于内容繁多,笔者把全章分为九节,主要从《易》与《易纬》类、《书》与《书纬》类、《诗》与《诗纬》类、《礼》与《礼纬》类、《春秋》与《春秋纬》类、《尔雅》《孝经》与《孝经纬》类、《论语》《孟子》与《论语谶》类、《乐纬》与《河图》类、史书及其他典籍引用类九个部分进行分类整理,并就引书版本流传等情况在每一部分进行必要的文字说明。《白虎通》引书分析,以第二部分的引书整理为依据探寻谶纬经学间的相互融合与流变情况,从而考察经学、谶纬对东汉时期主流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