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染料小分子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die8707180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电导法、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圆二色谱法、动态光散射法、ζ-电位法、红外光谱法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两个系列不同结构的表面活性剂分子以及染料小分子结晶紫(CV)与BSA的相互作用。得到它们与BSA相互作用的荧光淬灭机理、相互作用位点、作用驱动力、二级结构变化等信息。两个系列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分别为:(1)反丁烯二酸二乙酯基-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12-fo-12)、丁二酸二乙酯基-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12-su-12)及对应的单链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醋酸乙酯基二甲基溴化氨(DTAAB),(2)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十二烷基羟乙基二甲基溴化铵(C12HDAB)、十二烷基甲基二羟乙基溴化铵(C12DHAB)。主要结论如下:  (1)双子表面活性剂(12-fo-12和12-su-12)与BSA的相互作用要强于同源单链表面活性剂(DTAAB);双子表面活性剂链接基团上双键的引入增加了分子的刚性以及其与BSA相互作用的强度,改变了其与BSA分子相互作用的作用位点。  (2)DTAB,C12HDAB,和C12DHAB三个表面活性剂均主要通过疏水作用与BSA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但随着头基上羟基个数的增加,氢键作用的贡献逐渐增加,表面活性剂与BSA相互作用的强度增加。  (3) CV主要通过疏水作用特定结合在BSA的IIA(Trp-213)区域上,通过静态淬灭机制显著淬灭BSA的内源荧光,并引起BSA的二级结构的改变。
其他文献
该论文研究了茂金属载体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负载过程的机理,考察了聚合条件对乙烯均聚和共聚的催化活性及聚合物性能的影响,分析了载体催化剂的本质
藻类光合作用所需的能量主要是由藻胆蛋白来吸收并高效传递到反应中心的.藻胆蛋白,包括藻红蛋白(PE),藻蓝蛋白(PC),藻红蓝蛋白(PEC)和变藻蓝蛋白(APC),它们按一定的排列组成
该论文采用固相多肽合成技术,结合科学有效的生物活性、药理活性测定实验,利用质谱(MS)、二维核磁共振技术(2DNMR),进行了δⅡ型阿片受体选择性多肽配基--新皮啡肽Ⅱ(Deltorp
学位
质谱在药毒物的分析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新的质谱技术的应用,大大强化了生物体液样品中痕量药物的分析能力.在该论文中,作者建立了麻醉镇痛药物和安眠镇静药物的串
本课题主要是利用热致变法制得牛血清白蛋白/卡拉胶复合物微球并将其用作姜黄素和儿茶素这两种多酚的载体。儿茶素和姜黄素都对牛血清蛋白质的荧光有很强的猝灭作用,这是由于
该文利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了一系列的pH条件下,植酸大过量存在时,它与Cd、Pb和Cu 等金属离子形成1:1型的配位化合物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随着pH值的升高,植酸--金属离子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