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峰熊蜂的生物学及传粉生态学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123123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熊蜂是一类多食性的社会性昆虫,是多种虫媒植物,特别是豆科、茄科及一些濒危植物的重要传粉者。熊蜂与蜜蜂同属于一个科,都以花蜜和花粉为主要食物,但熊蜂授粉特性比蜜蜂优越,它们更适应低温、低光照和高湿环境;此外,熊蜂还具有声震授粉特性。20世纪80年代末,欧洲一些国家的野生熊蜂的人工周年繁育技术获得突破,使得熊蜂的人工授粉应用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地熊蜂(Bombus terrestris)已应用于多种温室作物的授粉,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成为欧洲一些国家优良的授粉蜂种。由于商业利益,国外熊蜂繁育公司对熊蜂的人工繁育技术进行严格保密,使得进口熊蜂成本特别高,另外进口熊蜂可能会对本土熊蜂资源造成严重危害。因此,90年代末,我国科学家也开始了熊蜂的人工繁育和授粉应用技术研究。目前,已从本国熊蜂种类中筛选出6种具有授粉应用价值的蜂种,小峰熊蜂即是其中的一个优良授粉蜂种。本论文通过采取实地调查、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室饲养及温室实验等技术手段,研究了小峰熊蜂的地理分布、形态学特征、系统发育地位、生物学特性、温室传粉生态学等内容,旨在为我国熊蜂资源的保护及合理的人工利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实地调查及查阅文献和中国科学院动物所馆藏标本,研究了小峰熊蜂的地理分布;并根据实地调查记录的数据,了解了小峰熊蜂采访植物的种类。结果表明,小峰熊蜂属于古北区、东洋区和日本区蜂种,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和俄罗斯,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东部,在海拔50-3500m之间都有分布,其中,尤以海拔1000-2500m之间分布最为丰富。小峰熊蜂采访植物种类涉及到11个科28个种,偏向于采访菊科、豆科、蔷薇科和唇形科植物。2.利用细胞色素氧化酶Ⅰ基因(COI基因)序列对9个亚属13种熊蜂的系统发育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该基因序列能够反应亚属级的系统进化关系,在Bombus s.str亚属内B.hypocrita和B.patagiatus这两种蜂分化最晚,而B.ignitus分化最早。3.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华北地区小峰熊蜂的活动规律为:3月中下旬蜂王开始出蛰,5月上旬第一批工蜂就会羽化出房,7月群势达高峰,雄蜂和子代蜂王羽化出房,蜂王出房后1个星期左右开始交配,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老蜂王、工蜂和雄蜂逐渐解体消亡,10月上旬蜂王进入休眠状态。4.比较了不同的花粉(新鲜杏花粉、干杏花粉、新鲜油菜花粉及新鲜杏花粉和新鲜油菜花粉的混合花粉)对实验室饲养条件下野生蜂王产卵率、第1只工蜂出房时间、蜂王产卵前期时间、蜂群成群前期时间、子代蜂王数量的影响。结果显示,4种花粉(组合)对野生蜂王产卵率和第一只工蜂的出房时间影响差异不显著,但对蜂王的产卵前期时间、蜂群成群前期时间、子代蜂王数量影响差异显著。其中,新鲜杏花粉、干杏花粉和混合花粉有利于缩短蜂群成群前期时间,提高成群率;油菜花粉不利于蜂群饲养开始阶段,但其与杏花粉混和利于子代蜂王的产生。5.比较了不同饲料(5种花粉和2种糖类组合饲料及不添加花粉的2种糖类饲料,共12组)对无王小峰熊蜂工蜂群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只饲喂糖类食物时,工蜂寿命显著短于有花粉的饲料组,而且工蜂不产卵。含有花粉的各饲料组之间工蜂寿命存在显著差异,饲喂玉米花粉的工蜂寿命小于其他4种花粉组。在工蜂产卵前期时间和卵杯数量方面,10种含有花粉的饲料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在产卵量、幼虫拖出数、雄蜂出房时间和子代雄蜂数量等方面,各饲料组之间差异较大。白砂糖和杏花粉组的产卵量最高;杏花粉组和茶花粉组的幼虫拖出数量显著低于其它花粉组;油菜花粉组和杏花粉组的雄蜂出房时间显著短于其它花粉组;杏花粉组的子代雄蜂数量显著高于其它饲料组。6.研究了4种常见的设施作物农药(莫比朗、清源保、世高、绿乳铜)对3种熊蜂[小峰熊蜂、密林熊蜂(B. patagiatus)和火红熊蜂(B. pyrosoma)]的毒性。结果显示,4种农药对小峰熊蜂的致死率显著低于对密林熊蜂和火红熊蜂的致死率,对密林熊蜂和火红熊蜂致死率则没有显著差异。莫比朗对小峰熊蜂的内吸毒性LD50(0.0028μg.a.i/蜂)显著高于对火红熊蜂(0.0023μg.a.i/蜂)和密林熊蜂(0.0021μg.a.i/蜂)的内吸毒性LD50。莫比朗对熊蜂的致死率显著高于其他3种农药和空白对照组,清源保对熊蜂的致死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但是世高和绿乳铜对熊蜂的致死率与空白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3种试验蜂种中,小峰熊蜂对4种农药的毒性敏感性最低,同时本研究结果认为设施农业中,当应用熊蜂进行授粉时,可施用低毒农药如世高和绿乳铜代替毒性大的农药。7.对温室杏园小峰熊蜂的活动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进行观测。结果表明,整个花期熊蜂的采集活动比较活跃,小峰熊蜂日采集活动呈现两个明显的高峰期,分别在9:30~11:00和13:30~15:30。熊蜂采集活动变化与湿度、花蜜浓度呈负相关,而与温度、光强、花蜜重量、花粉量呈正相关,但只有与湿度、花蜜量、花粉量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多重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湿度和花粉量是影响熊蜂采集活动变化的主要因子,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而其它影响因子起间接效应。8.比较了小峰熊蜂和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在温室授粉时的传粉行为,及不同传粉方式花粉活力及柱头上花粉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意大利蜜蜂和小峰熊蜂采集行为存在很大的差异,小峰熊蜂出巢温度和工作温度都低于意大利蜜蜂,意大利蜜蜂访花速度比小峰熊蜂快。经小峰熊蜂、意大利蜜蜂和人工传粉三种授粉方式传粉的柱头上花粉数量有显著差异,其中,小峰熊蜂传粉后柱头花粉量最多,意大利蜜蜂授粉次之,人工授粉最少。意大利蜜蜂、小峰熊蜂和人工采集的花粉活力分别为79.95%、53.25%和33.30%。蜂类采集的花粉活力显著大于人工采集的花粉活力;蜜蜂采集的花粉活力大于熊蜂采集的花粉活力,这可能是蜜蜂的进化程度较高,其对花粉识别能力较强的结果。综上所述,本论文研究通过连续3年对我国小峰熊蜂的分布进行调查、查阅相关文献和馆藏标本,了解了小峰熊蜂的地理分布、形态学特征、分布海拔高度、年生活史及采访植物种类;同时,利用条形码序列COI基因片段对9个亚属13种熊蜂的系统发育进行预测,清楚地显示了小峰熊蜂的系统发育地位。本论文还对人工饲养小峰熊蜂饲料进行了研究,明确了2种花粉对小峰熊蜂蜂群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对5种花粉和2种糖类组合饲料对工蜂生长发育影响进行了研究,为合理组配小峰熊蜂饲料奠定了理论依据;对小峰熊蜂温室授粉生态学进行了研究,探索了熊蜂对4种温室常用农药的敏感性,为利用熊蜂为温室农作物授粉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背景:研究认为骨髓基质细胞在损伤、缺血的脑脊髓组织中定向神经分化与损伤局部的微环境变化有关,特别是神经营养因子的诱导作用。课题组前期实验已证实,针刺可以通过增加各种
20世纪90年代以来,留守儿童问题就开始进入国内外学者的视野.成为焦点论题,被广泛而深入地研究。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成果颇丰,所涉领域涵盖教育管理、心理行为
60例2型糖尿病高血压者,服卡托普利75~150mg/d,尼群地平30~60mg/d和二甲双胍0.25~1.5/d,疗程6周。治疗期间每位病人总热量控制在6280~7536KJ(1500~1800kcal/d)。服药前和服药期间每周
背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相关基因表达在骨再生和修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的:通过对不同鼠龄大鼠在同样条件下牵引成骨的比较,进一步验证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相关基因在
背景:患者自身骨质情况往往决定髋关节置换手术中假体的选择,目前对假体的选择尚无金标准,而通过计算机三维有限元分析、模拟对比力学实验,对不同骨密度下股骨假体类型进行选择,将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的疾病,轻者引起眼部刺激症状及影响外观,重者累及瞳孔区的翼状胬肉可造成严重视力障碍.我科自2001~2002年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取得良
背景:研究经皮穿刺瘤内注射蛋白变性剂并植入抗癌植入剂,使瘤体速毁、药物缓释持续杀灭残痛细胞的治癌新方法,但有关植入剂与变性剂能否联用尚不清楚。目的:观察氟尿嘧啶植入剂与
背景:细胞凋亡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导致细胞凋亡的因素很多,氧化应激是导致细胞凋亡的一个重要因素。目的:从细胞内信号转导水平验证过氧化氢对大鼠髓核细胞氧化
本文概述了各种抗癌激素类药物研究状况;报道了按化学结构分类的三类激素类经物;关重对六种抗癌的可能作用机理逐一讨论,。并阐述了激素如何作为癌症诊断的依据、激素对原癌基因
为提高肱骨髁上骨折手法整复和外固定治愈率,降低并发症,采用“拔伸牵引旋转捺正前顶后拉屈肘”方法整复和石膏托加两侧条外固定的方法对32例须髁上骨折进行了治疗,优良率达93.8%。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