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掘墓人的女儿》是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心理现实主义代表作,小说的主人公“掘墓人的女儿”丽贝卡·艾丝特·施瓦特是一位出生于美国的德国犹太裔女性。小说以女主人公的视角述说其脑海中的一幕幕往事。主人公与父亲雅各布·施瓦特的关系是一条贯穿全文的潜在主线。在欧茨的诸多作品中,父亲缺席的在场屡见不鲜,可“父亲”依然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人物,这种设定与作者自身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密切相关。近年来,虽有部分学者聚焦于欧茨笔下的男性形象的研究,但鲜有学者着眼于父亲形象的研究。本文以“掘墓人”的父亲形象为切入点,依据欧茨的创作本意——反思遭受种族歧视和社会排斥戕害的美籍犹太族裔的犹太性,按照时间顺序将犹太父亲转变、重塑、毁灭的三种状态与其丧失原身份、追寻新身份、重建身份失败的三个阶段一一对应,深入剖析他陷入身份危机的过程,重点论述最终使他身心双重崩溃的内外因,探讨小说中父亲的在场与缺席,以及他对女儿人生所产生的影响,得出这位犹太父亲不单是一个负面形象,其也有积极的一面,进而指出“父亲”这一人物在小说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