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入分配,一方面与经济发展构成了一个经济体的两个主要方面,另一方面又和社会、道德和政治问题紧密相关,因此是经济学研究中一个的十分重要领域,长期以来得到了很多经济学者的重视。尤其是1970年代以后,各国学者对收入分配的兴趣日益浓厚,出现了大量从各种角度考察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成果。而其中从长时段的经济史视角考察收入分配的研究也与日俱增,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而对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长时段内收入分配及其变化趋势的研究则尚付阙如,本文就试图依托近代大量的统计调查资料,来弥补这一空白,对近代中国收入分配展开一个较全面的定量考察。目前学界关于收入分配的研究大多采用功能性收入分配和规模性收入分配这两种思路,本文在规模性分配的基础上,借鉴新的广延性功能性收入分配的理念,分部门、分地区来考察近代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及变动情况,同时从研究的框架扩大到包括财政和国际因素等在内,以期能够对近代收入分配及其变动趋势作出更全面的考察和解释。在这种研究方法的指导下,本文正文共分三个部分,上篇采用纵切面的视角,从收入分配、消费差异和地权分配这三个角度来讨论近代农村的收入分配及其变动情况;中篇则采用横截面的视角,分阶层研究近代城市的收入水平及其差距;下篇从财政和国际因素这两个方面对近代中国收入分配的状况和变动趋势提出解释。上篇包括第一至三章。第一章讨论近代中国农家的收入与分配,首先介绍近代中国农家的收入状况和地区间、阶层间收入分配的差异情况;之后讨论造成近代农家地区间收入差异扩大的重要原因——副业收入;然后再分别考察近代以来处于农村收入最高阶层的地主和最低阶层的雇农情况,以了解近代农家阶层间收入分配变化的趋势。第二章从近代中国农家的消费、负债与生活水平角度来考察农家收入的差距情况,首先以恩格尔系数为指标来讨论近代中国农家的日常消费水平和各阶层间消费水平的差异;之后考察近代农家中收不抵支和负债农户所占的比例,并进而分析农家负债的主要用途种类;在此基础上,再对近代中国农家的生存状态作一个简单的总结。第三章从近代中国农村的地权分配角度来验证前面两章关于收入差距的结论,首先对以往关于近代中国农村地权分配的主要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并指出本文在研究方法上的不同之处;之后分别讨论近代华北、南方、东北和西南地区的地权分配状况和变动趋势;最后对近代中国地权分配情况进行总结,并进而讨论土地革命的经济意义所在。中篇包括第四至第七章。第四章考察近代中国城市的新式富有阶层,首先回顾了以往学者对近代买办阶层总收入的估算,并将部分大买办商人的财富额与清代传统商人进行了比较;然后再分析近代民族产业资本的总体规模和地区分布等特点,讨论了典型企业的利润率状况。第五章讨论近代中国城市的中产阶层,首先考察近代高等学校和新闻出版业高级知识分子的收入水平,之后讨论近代政府官员、军官、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的收入情况,以此来代表近代中国社会中的中产阶层经济状况。第六章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工人的收入状况,首先讨论近代中国城市工厂工人的工资水平和变动趋势;然后考察与工厂工人相类似的各类工厂雇工、矿工和铁路工人的收入状况及其相互间的异同;之后再通过恩格尔系数来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工人的消费水平并与其他国家历史上的工人消费水平进行比较。第七章首先考察了近代中国的各类中下层市民,包括政府公务人员、工商服务业职员、下层知识分子和底层劳动者等;然后在此基础上讨论近代中国城市中存在的大量非正规就业和失业,分析二元经济转型的失败及其原因。下篇包括第八、第九章和结论。第八章从财政因素出发,从近代侵华战争对中国中央财政的侵蚀和地方行政正规化带来的财政压力两个角度,论述了近代中国中央和地方财政的紧缺导致了政府无力投资发展新式工业,也无足够的资源投入民生问题的解决,从而造成了下层民众的生活日益窘迫,而上层工业资本积累缓慢,二元经济转型迟缓。第九章分析影响中国近代收入分配的国际因素,首先考察近代侵华战争对中国国民收入与分配的影响,包括近代侵华战争中的直接经济掠夺、抗日战争中的恶性通货膨胀和中国经济结构的变迁;其次分析近代外资在华公司对中国收入分配的影响,包括近代外资在华公司的总体状况和近代外资企业对民族资本的抑制;最后分析了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和国际市场对于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在以上章节的基础上,本文最后提出了关于近代中国收入分配的十项推论,并提出了笔者在经济史研究方法上的一些体会。在写作过程中,本文坚持以广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为指导,避免过度盲从经济学理论,将收入分配问题置于近代和中国的具体语境中进行考察,从近代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和验证相关的收入分配理论,得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