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内的校园欺凌问题频繁被曝光在大众视野下,层出不穷的欺凌事件所带来的恶性后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校园欺凌事件对受害学生、旁观学生以及校园文化、学校风气所造成的危害也不容小觑。2016年起,教育部先后发布校园欺凌治理的相关通知,社会各界学者也开始投身于相关领域进行学术研究。虽然我国在校园欺凌方面的研究集中于近几年,但是国外一些同样被此问题困扰的国家已对此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与治理。个别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反欺凌项目,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定上也经过不断修订和调整,呈现出有针对性的校园欺凌案件处理方案。校园欺凌不仅仅是中小学校的问题,同时也和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有着复杂的联系。本文基于对校园欺凌概念、类型、角色的界定,梳理了校园欺凌问题在不同教育背景下的成因,包括社会的负面影响、学校的教育不足、家庭的情感支持等各个层面的因素,以及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对学生身体、精神、未来发展等方面所产生的危害。笔者根据经合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及各国对校园欺凌问题的调查研究结果,分析了国内外校园欺凌问题的现状。随后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视角为切入点,探讨校园欺凌治理中最为有效的影响因素。根据较为知名的四个反欺凌项目的介绍与分析,归纳总结出主要优势,包括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学校-家庭-社区的协同治理、重视校园欺凌事件中旁观者的作用以及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在校园欺凌中的积极作用。最后,笔者从宏观到微观的多个维度提取国外可借鉴的经验举措,为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的治理提出建议,从而帮助降低我国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率。期待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配合下,完善立法、加强干预、提早介入、协同合作,使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得到有效的抑制,促进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