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云南边境地区西双版纳州关累口岸登革热媒介生态习性及其登革病毒自然带毒率和当地健康人群登革热IgG抗体水平调查,为边境口岸登革热防控提供有效依据。方法:(1)登革热媒介种群密度及其生态习性调查成蚊调查,2011年6-10月,每月下旬16:30-18:30,在西双版纳关累口岸附近自然村(坝何老寨)竹林中采用人饵诱捕法捕捉成蚊;伊蚊叮人活动习性观察,8-10月每月下旬,在关累口岸内的东、南、西、北、中方位上设置5个蚊虫观测点,8:00-18:00期间,按顺时针方向每隔2个小时交替换位方法人工诱捕成蚊,同时在口岸附近村竹林采用人工诱捕方法观察蚊虫白天(8:00-18:00)的叮人活动习性。对以上捕获的成蚊进行鉴定、计数、记录、分类并按不同种类冻存于液氮罐中。幼虫调查,6-10月期间,在关累口岸内对调查点附近的各种积水容器调查记录,并对容器中的幼虫和蛹进行捕捞、记录及羽化后鉴定;其中幼虫密度采用房屋指数(HI)、容器指数(CI)和布雷图指数(BI)进行统计分析。(2)健康人群血清登革热病毒IgG抗体水平调查采用ELISA法对在关累口岸内采集的健康人血清登革热病毒IgG抗体进行检测.(3)登革热病毒带毒率调查对调查期间所捕获的成蚊采用RT-PCR鉴定登革热病毒基因。结果:(1)登革媒介伊蚊种群及其生态习性情况共捕获5属21种910只成蚊;其中,白纹伊蚊427只,占捕获总数的46.92%,为该地区白天的优势蚊种;6-10月,白纹伊蚊成蚊逐月密度分别8.33、15.33、2.8、5.2、1.92只/人工小时;其中7月为高峰,8月随之下降;在口岸附近村的竹林内白纹伊蚊白天叮人活动(8:00-18:00)高峰期为15:00-16:00之间,而在关累口岸内该蚊白天活动高峰为12:00-14:00和16:00-18:00;6-10月。口岸内白纹伊蚊幼虫月平均密度指数分别为HI33.46、CI14.69、BI66.18;其中7月及9月为该蚊幼虫密度的高峰期;该地区的积水容器主要为橡胶类制品,占总容器数的41%,同时,白纹伊蚊主要孳生容器也为橡胶类制品,占总阳性容器数的43%。调查期间仅发现6只埃及伊蚊幼虫,未发现其成蚊。(2)健康人群血清登革热抗体水平情况共采集健康人血清100份,登革热IgG抗体阳性率为6%。(3)蚊虫体内登革病毒自然带毒率情况共检测10份白纹伊蚊样本(427只)、2份圆斑伊蚊样本(74只)、4份多节领蚊样本(177只)和3份骚扰阿蚊样本(130只),均未发现黄病毒或登革病毒。结论:(1)关累口岸及附近周围白天蚊虫种类繁多,白纹伊蚊为该地优势蚊种。在口岸附近村的竹林,7月为白纹伊蚊成蚊高峰期;而在口岸内白纹伊蚊幼虫种群密度则出现两次高峰,分别为7月和9月。(2)本次调查并未发现登革病毒,但该病毒媒介--白纹伊蚊种群密度高且分布广,使得该地区登革热流行的风险几率增高。(3)尽管此次健康人群登革热血清抗体水平较先前有所降低,但鉴于该地区健康人群登革热易感性较高、出入境人员不断增加,同时其周边国家老挝和缅甸登革热流行较为严重,应加强该口岸登革热的监测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