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自清是“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知识分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重要人物。朱自清最早从事的是新诗的创作,后来凭借散文名扬天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一直以来我们所关注的,都是朱自清的作家身份,而他文学教育家的身份却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朱自清自1920年于北京大学毕业以后,直至1948年去世,教师是其惟一的职业。毕业后先在江浙一带做了5年的中学教师,然后重回北京,成为了清华大学中文系的一名教授,此后直至1948年去世,一直执教于清华大学,包括西南联合大学时期。朱自清在文学教育上倾注了巨大的心血,他留下了大量关于文学教育的著述,并且通过文学教育的方式,努力推动新文学的发展与传播。其中,1929年在清华大学开设的“中国新文学研究”一课,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反响,清华大学中文系乃至现代中国的大学文学教育事业,因此有了朱自清开辟的学术传统。本文以朱自清的文学教育为切入点。“五四”在朱自清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在中国古典文学主导着文学教育的话语权,新文学缺乏足够的生存空间的情况下,他有着坚定的,试图借助于文学教育支持与发展新文学的立场。绪论首先介绍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然后对朱自清的相关史实,包括教育履历和课程设置进行梳理与呈现。第一章探讨朱自清的新诗教学。诗歌是朱自清用力最深的研究。在这一章中,我们并不仅仅探讨新诗的教学,而是结合朱自清的新诗批评理论以及新诗的创作实践,探析批评和创作对朱自清新诗教学的影响,进行一个理论、教学与创作三位一体的全面、深入的研究。第二章论述朱自清的《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以及朱自清文学教育的代际传承。《纲要》是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这门课的讲义,这份讲义体现了朱自清新文学研究的风格,对于建国后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作用,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第三章论述朱自清文学教育的特征及其成因。在以古典文学为主导的文学教育的夹缝中,努力为新文学争取话语权,通过文学教育推动新文学的发展与传播,是朱自清文学教育的特征。作为民国教育体制内的一员,朱自清投入了巨大精力于古典文学,但他的研究是“以发展新文学为目的”的,这是朱自清在新旧文学之间建立的独特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