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8年,波士顿大学的佛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教授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职业指导机构——波士顿职业局(Boston Vocational Bureau),开始专门从事职业咨询和指导工作。上述组织机构的成立和实践活动的开始,被视为近代职业指导事业诞生的标志。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速度日益加快、变化日益明显,一方面新式的学校教育日益发展,一方面社会职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职业指导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1916年周诒春在清华学校开展的职业演讲等活动,被看作是近代中国有组织职业指导活动的开始。民国时期,政府、社团和学校在职业指导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起到了不同的作用。社团方面,中华职业教育社、基督教青年会等社团继清华学校之后,较早开展了职业指导活动,扩大了职业指导的社会影响。另外,其它一些教育类、社会类团体也曾经办理过职业指导。在民国时期各社团中,中华职业教育社始终是提倡职业指导最积极的力量。政府方面,1927年以前民国北京政府对职业指导缺乏相应的重视,基本上采取一种漠视和放任的态度;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政府逐渐开始对职业指导的关注,不仅在192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会议上通过了职业指导的提案,而且在30年代教育部还颁布了相关的实施办法,试图自上而下地推行职业指导。学校方面,在社团和政府的倡导或督促下,各级各类学校都有实施职业指导的活动。20世纪20、30年代是中国职业指导事业发展相对较快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不仅提倡和研究职业指导的各种著作不断涌现,职业指导部、职业指导所等一些专门组织相继建立,而且具体职业指导活动的实施范围也日益扩大。1937年以后,受战争的影响,中国职业指导的声势较战前有了一定的下降,但是由于社会客观需要的存在和一些社会力量的坚持,中国的职业指导仍然竭蹶前行,并通过其它的形式有了新的发展。受社会环境和其它一些相关因素所限,民国时期的职业指导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社会的就业问题。不过它对于个人职业的选择、社会人才的调剂以及人事双方的匹配,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虽然民国时期中国的职业指导在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它的成败得失为我们今天更好地利用职业指导来解决社会就业和促进人职匹配,也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